广州大学城选址于广州市番禺区小谷围岛及南岸地区,与会展区、生物岛、广州新城、新火车站等共同成为广州大都市南拓发展轴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个小谷围岛分两期建设,第一期总建筑面积约250万平方米,于2004年6月前完工;第二期总建筑面积约200万平方米,预计于2005年9月前全部建成。入驻大学城的10所高校分为5个组团,共约14万学生。
共有15家单位参加广州大学城的规划设计: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规划设计院、广东省规划院、广州市规划院、美国SBA、香港关善明建筑师事务所等。设计内容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小谷围岛(18平方公里)整体城市设计;二是各校区组团详细规划设计,对各校区组团进行总平面规划设计与道路交通、绿化系统、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提出各学校建设指标及规模、土地利用与建筑管理控制规则。每3个设计单位竞投一个组团,竞赛组织单位成立评审委员会,从各组团中选出一个优胜方案。

总规划图(图片来源:百度)
首批进驻大学城的10所高校分别是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华南师范大学。
一、功能设施完备的“城”
建成后的大学城无论是运动场、医院,还是在绿化环保方面,都将与“城”内的教学设施完美结合。大学城规划建设田径场20个、体育馆8个、风雨操场2个和中心体育馆1个。由中心体育馆、中心图书馆、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体育休闲中心四足鼎立布置,构筑一个城市公园。将于2004年9月完工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大学城医院,将作为对外门诊的三甲医院,为该校区的20万人服务。
大学城所有的电力电信管线等都将一次性投资,一次性通过地下综合管沟铺设。因此,大学城里将不会出现“拉链路”,道路两边也看不到电线杆。
大学城利用小谷围岛上的低洼地段建成11条防洪渠,防洪标准达到“200年一遇”。校园内的河、湖不仅能满足景观需要,还有蓄洪的作用。
学生宿舍、教学楼、餐厅、办公楼内都将铺设直饮水系统。

广州大学城博物馆(图片来源:百度)
二、建湿地公园营造鸟类天堂
大学城将首次在小谷围岛3个角的滨江地带建设3个湿地公园,小谷围岛将因此成为鸟类的天堂。为了最大力度地贯彻环保理念,大学城内的灯光设置也尽量避免强光和光污染,以柔光为主,并根据城内地域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亮度、光色的灯光。该项目预计于2004年9月完成。
三、新型的交通系统
大学城的最新规划还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交通系统,即采用两类交通设施:小型交通车—由电力驱动,环保且操作简单,可在城中心区灵活移动;出租自行车—可在居住区和大学区较广阔范围内自由移动。

广州大学城教学楼(图片来源:百度)
四、清晰的公共识别系统
大学城内将建立清晰的公共识别系统。不仅设有完备的地域标志、建筑标志,而且在大学城内的主干道、中心区、公园等主要地点,都设有明确的路标提示。该项系统预计于2004年9月底完成。
广州大学城二期五个标段的投标简介
广州大学城二期投标共分为五个标段,各标段的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第一标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级行政办公楼、院系办公楼、学生交流中心和校区大门建筑群;
第二标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楼、会堂、图书馆、校训塔等建筑群;
第三标段:广州大学图书信息中心、生活区综合中心等连体建筑;
第四标段:广州大学校级、院系行政办公楼建筑群;
第五标段: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会展中心综合楼。

广州大学城教学楼(图片来源:百度)
按照规划,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岛)的10所高校将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主要是为了满足2004年9月第一批学生上岛所需而建造的教学楼及学生宿舍等配套设施,目前这些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二期工程则是高校重要的标志性、公用性建筑等,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计划于2005年9月全面建成。各校区的二期工程还包括:建筑面积约246万平方米的一般性建筑和各校区的体育场馆设施,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于2004年4月底进行设计方案的招标。
广州大学城二期的五个标段共35个方案,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采用了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的方法,公示结束后,优胜方案将结合专家、业主以及市民的意见进行深化。按照计划,校区一般性建筑于2004年5月开始施工。
为了实现迎接2004年9月首批学生入学的目标,广州大学城各项工程正在抓紧进行。为了确保工程质量,把好建筑施工材料质量关,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别设置了大学城工作站,并将关系安全、结构、环保的装修材料及电器电缆等产品作为整治监督的重点。
广州大学城的第四组团即广州大学组团,位于小谷围岛的西端,南面及西北面濒临珠江后航道,东面以中部快线为界,西面为广州科学中心用地,是整个大学城用地最为独立的一个组团。

广州大学城博物馆(图片来源:百度)
广州大学二期建筑包括标志性重点建筑和一般性建筑,图书信息中心和生活区综合中心位于广州大学组团的中部,是新校区最重要的地段,既是空间与视线的凝聚点,也是学校文化生活的中心。本项目是广州大学新校区二期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建成后必将成为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近年来,对大学园区的研究显示,以图书信息中心等构成的信息核在大学园区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广州大学组团中,图书信息中心选址位于教学区与生活区相交处,各教学楼、生活用房等建筑以双环的形态围绕其分布,其中心地位自然不言而喻。图书信息中心更是校园主入口的对景,位于整个校区的中轴线,是校园空间序列的高潮。
生活区综合中心是生活区的综合管理、服务与交流中心。位于生活区最西端的由中环路转弯处形成的环围路段上,与教学区中的图书馆遥相呼应,并在中环路的该路段上成为重要的中心建筑之一。
设计原则及要求
广州大学的一期项目正在建设中,规划总图中的校区车行道和水系已经确定,原则上不可更改。在尊重原有规划的基础上,本方案以人性化、科技化、合理化为中心,着力营造一个现代化的、开放的、又具亲切宜人氛围的文化生活空间。
(1)创造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图书信息中心,面向未来的网络时代,提出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
(2)设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超前性与环境协调性完美统一,符合广州大学特征的标志性建筑。
(3)充分利用阳光、风、水、绿化改善建筑的微气候,设计符合建筑原则的环保、绿色、节能的建筑空间。
相关链接:

广州大学城校园建筑(图片来源:百度)
国外大学校园发展趋势
1.多样化的大学
今后日本每年参加升学考试的人数将急剧减少,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的要求也呈多样化趋势。同时,要对活动进行严格的检查、评价。大学必须为今后的生存设定各自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构想。
2.校区管理计划的灵活性
校区管理计划必须是站在大学的构想、布局特性的基础上,追求创造知识的人类集团共有的空间。特别是促进环境整体的形成,并保持长期持续发展的观点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确保计划的灵活性,能应对各种状况的变化,有必要针对性地改进各项实施体制。
3.持续的场所
许多优秀的小区,通常都一边进行建筑物的修改,一边又要保证校区整体的长期性、安定性,形成具有丰富时间性的空间。这样的空间所拥有的持续性,是大学中培养人才形成的必需的空间。现存建筑物的改建、增建以及继承的例子也在不断增加。比如说,修建年代不同的复合建筑,经过长年的变化和修建形成广场,或者是在现有建筑物的基础上进行增建,形成全新的一个整体。
4.开放
大学通常是各种各样的人和信息自由交流的场所,作为各类知识信息情报收发、积累的据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学生等的交流,循环教育,生产、学习互助以及大学之间的联合等一系列活动更加活跃。期望形成“整体”的校区,能看见“内部”的建筑物及研究室等,有必要形成进出都方便的空间构架。
5.开放空间网络
大学作为持续彻底追求价值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有必要设置公共空地,即开放空间。在开放空间可以形成一种自由讨论的氛围,促进各种各样的交流,同时也可以成为休息的场所。这里所指的开放空间,不仅是绿地、广场的外部空间,也包括研究室、建筑物内部等开放空间,甚至还可以链接到大学外部的开放网络。
6.空间构成的矩阵形
今后,研究组织的灵活化,学科领域的重新构成以及多领域横断型教育都将有所增加。从校区全体到每个单独的建筑物,要看清楚活动相应的基本空间类型,横贯同类型的空间领域,并有效地聚集、排列为矩阵形的空间构成。这样,不同立场、不同专业领域的教职员、学生可以超越专业的界限,共同营造各种各样类型的人聚集的空间。而且,每个区域的前后左右,甚至向上扩展的空间都非常大,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7.灵活性、可变性
大学、研究所的建筑物经常进行面积、用途的变更以及设备的更新。变更又分为短期变更的情况和长期变更的情况,前者由二元假设材料部件构造构成,而后者则作为宽敞空间的基本骨骼,发挥着机能、物理的长寿命化作用。综合类似用途以及同型空间,使共同利用及面积分配的变更更加容易。作为校区全体,利用限定使用年限的设施以及预留空地,可以确保将来建筑物的增建、改建的空间。同时必须努力保持需求平衡和妥善运营还没形成固定化利用形态的设施。
8.生活环境的舒适化
大学、研究所的校区可以说是工作、学习以及来访者的生活环境。舒适性较高的生活环境,可以带来知识活动场所中不可欠缺的集中式的开放,产生新的活力。一般来说,小区中应适度设置城市化的服务设施与自然环境以及一定的绿化面积。根据校区的地理布局,校区与周边的地区社会、自然环境连成一体,校区内外的设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利用,服务于当地的居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