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设计我们的校园  > 正文
大学城现象调查:土地政策亮红灯 暗含高教危机
发布时间: 2010-10-20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大学城暗含高教危机?
  大学城现象调查之三
  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大学城是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领域又一热点。对于大学城的出现,研究人士认为,其中既有合理的成分,但也颇有值得忧虑的倾向。
  学者担忧“五化”
  曾经担任江苏省政协常委的南京大学教授倪波虽然年近古稀,但是依然满腔热情地关注着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系统地分析了大学城的出现背景和积极意义,同时也对大学城建设出现的“变异”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倪波说,大学城之所以在全国各地迅速地兴起,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其背景可以归纳为三句话:科教兴国的大前提,高校扩招的大背景,城市化加速的大契机。
  大学城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正面效应:为高等教育大发展奠定了基础;高校的教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如方便不同高校的学生互相听课等。
  但是他表示,大学城发展中出现的“五化”倾向也很值得担忧。
  首先是教育产业化。他说中国是惟一提出这个口号的国家,很值得商榷。国外大学虽然也收费,但是并没有将高等教育称之为“产业”。
  第二是高校商业化。为了提高办学的经济效益,很多高校热衷于兴办各种二级学院、各种名目的“班”,甚至可以卖文凭和教授头衔。进入同一个专业学习的学生高考成绩可以差几百分,“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老师们都不知道该怎样教了。”

“风起云涌”的大学城是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领域又一热点(图片来源:百度)

第三是学术行政化。在评价高校的时候,往往首先注重一个学校有多少重点学科、有多少博士点和硕士点、有多少论著。而“211工程”评审时在校园面积方面也有硬指标。
  第四是校舍贵族化。学生公寓建设的标准和档次和过去的学生宿舍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当然,收费标准也就相应提高了。
  第五是校园庄园化。“过去的大学其实就是一幢大楼,里面坐着几个有名的教授,就能办成一所著名的大学。”而高校进入大学城却出现一味追求校园环境的倾向。
  可能带来高教资源过剩
  倪波认为,在近年来出现的高校合并和扩招风潮中,众多学校都惟恐落后。近年来,扩招后导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大学城的建设无疑是在为各高校的进一步扩招推波助澜。这不仅将酝酿更大的就业难题,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大学城如此“大干快上”,若干年后还可能出现高等教育资源过剩的可能。“现在一些中小学已经因为招生不足开始撤并,将来大学城难免也要出现招生不足的情况。”
  他的的观点得到了南京医科大学基建办主任兼江宁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彭刚的赞同。彭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率地表示,学校很多人对于到江宁大学城投入8.4亿元巨资建设占地1500亩的新校区是有看法的,“包括我在内。”
  首先是投入太大,由于完全依靠银行贷款和自筹资金,学校将面临巨大的还贷压力。
  其次,对于这样大规模扩张的必要性,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他说,虽然南京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分配一直都是不错的,基本上能够超过90%,但问题在于大量扩招之后,医科教学还能够称之为普通高校教学中的精英教育吗?学生的质量还能够保证吗?今后的分配率还能保证吗?
  他透露,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的新生入学人数是2500人,等到新校区全面建成,年招生人数将扩大到4000人以上。“这么多的学生,毕业后社会有这么大的需求量吗?”
  当然,彭刚也表示,“学校领导班子这么决策也可以说是没有办法。因为大家都在扩招,你如果不跟上这个潮流,很可能就要遭到淘汰。”
  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披露的材料,2002年以来江苏共启动7个大学城和高校园区建设。根据规划,整个大学城建设各高校将征地3万多亩,建设800多万平方米校舍,投资180多亿元,建成后将容纳30多万大学生,目前各大学城已基本完成总体规划和学校建设规划,正在抓紧施工建设,预计2003年将有20多所学校的新生进入大学城和高校园区。
  有资料显示,江苏全省每年的考生人数有20多万人,其中大约有25%的学生考到外省的高校。而据称南京的几个大学城全面建成之后,该市的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将达到60万。如此算来,大学城的“空壳”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提升学校内涵才是当务之急
  倪波表示,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提升高校的内涵,而不能把精力集中在外延的发展。他建议说,中国目前最需要的并不是大学城,而是像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那样,重点发展相当于大专层次的社区大学,中学生毕业之后可以先进入这些社区大学,大学也承认社区大学的学分,学生毕业后可以再根据需要进入大学深造。
  他还表示,高校的考核评级体系要改进,摒弃那种“数字化”的评价方式。
  另外,他建议,要大胆改革高校的投资体制,大学应该更多地让民间力量来举办。国家则可以适当收缩高等教育战线,集中力量重点支持部分有希望向世界著名大学靠拢的“尖子学校”。
  “我并不是反对建大学城,但我反对由政府主导的盲目地发展大学城。”倪波强调说。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