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麟学作品杭州市民中心
畅言网:您认为在教授课程的过程中,对您的建筑实践有哪些帮助或者影响?
李麟学:我自己目前从事的教学工作,更深层次感受到建筑学学习的过程既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方法和人生观点的磨练,需要在学院的教育中给学生更多的引导。在关于建筑的教学中,我更加重视建筑的实现,从而将自己带入了一个持续性的过程而不是设计中的一个片段。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针对特定基地与项目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与取舍,并将之转变成为设计概念的诱导与促进,形成一种突破性的策略与建筑逻辑。同时,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深化自己的设计概念,逐步磨练着不妥协的心态和高超的职业技巧,并且以自己的感染力去说服业主,纳入与承建商、材料商的不断交流,共同参与性地完成建筑作品。这也就成为了我在面对建筑实践时的基本策略:建筑设计逻辑往往来源于场地的解读,来源于项目的创造性分析,同样来源于建筑内在自主性的挖掘,从而去实现从大尺度到人性化尺度的过渡,形成具有丰富生活场景与公众空间感的建筑。
畅言网:您创办的麟和建筑工作室(ATELIER L+)的设计思想和理念是怎样的?
李麟学:对于麟和建筑工作室的创办,实际对于我个人而言有了更灵活的工作方式和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建筑学与艺术的不同在于它的实践性以及介入社会的程度,需要建筑师具有良好的沟通领导能力,需要很强的责任感,这种职业性的训练现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麟和建筑工作室的这种运行模式有两个方面益处:第一,保持一种研究性思路:我们的几个重要项目都是与设计院密切配合,这种体制的好处使我们可以研究(有时是保持一个研究的心态),不是形式化的思路,而更多的是从环境、项目本身特征、业主的关系、更宏观的城市等方面出发,即使做的是一个局部的设计,我们也经常将其扩展得更大,关心城市的发展,主动做很多工作。这也是身份决定的,以研究性的心态和思路来做设计;第二,则是可以保障我们的实施性目标:这种体制提供了我们研究后的实施保障。我们对材料、节点非常感兴趣,工作室强调的是创意、材料的钻研、新东西的尝试等,而将设计转化为成果非常艰难,设计院则提供了技术支撑。例如,四川大学最早用金属材料,广播电视大学的玻璃砖,四川国际网球中心的聚氨酯碳酸板、钛锌板。这些新材料的构造和节点研究都是在设计院的技术支持下做出的。
畅言网:您曾经说过“前卫建筑实际上都是研究的结果”,您所指的研究是怎样的过程?
李麟学:这个问题就要谈到了中法建筑师的差异问题了,中法建筑师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生存环境不同,这不仅是指一个相当国际化的职业与学术环境,还包括社会的大环境,法国建筑师的工作节奏较慢,建筑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当代艺术-建筑展览等的交流中去,我在法国事务所工作时,大家有许多聚会的时间,不仅是建筑师的聚会,还有和其他与建筑相关人员的聚会,许多想法就是在这种交流中产生的,交叉与杂交是这个社会的特点,对建筑师的创作很有好处;当然社会各阶层对于建筑的热衷和参与也为建筑师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在历史状态的层面,法国建筑表现出的历史断面非常丰富,而中国建筑师经常是站在结果的层面上开展工作,对于历史的过程缺乏关注。法国建筑师做设计,不仅是做工程,也是做研究,所谓的前卫实际上是研究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