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新锐的力量  > 正文
“轻人文”成中国青年建筑师软肋?
发布时间: 2011-04-13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2010年12月19日,第二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颁奖礼在深圳大剧院隆重举行,本届评奖因程序正义、评价公允而收获各方赞誉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争议。其中,“青年建筑师奖”的评选标准在与会评委、外围专家、业内资深人士之中引发了局部分歧———较具代表性的质疑意见是:“40岁以下就能入选‘青年建筑师奖’,会不会太年轻了?”作为建筑行业的新生力量,青年建筑师的发展实际上决定着中国建筑业的未来走向,因而一直备受业界关注。于是,除了“年龄之争”外,当代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成长状态、发展途径等亦成为热议焦点。那么,“青年建筑师奖”能否为青年建筑从业人员带来激励?未来,青年建筑师又有何提升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突围”之路?

 膨胀式发展催化中国建筑师早熟?

据了解,“青年建筑师奖”的年龄区间设定为“40岁以下”,致使部分专家学者对此心存异议:“在国外,同类奖项的年龄上限是‘50岁以下’,与国际通行标准相距10年,是否会导致一大批‘超龄’的建筑界名家无法入选?是否会降低奖项评选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南都记者对此进行了后续采访,建筑界名家围绕“青年”一词所代表的年龄区间和定义展开了激烈探讨。

建筑评论奖得主、知名建筑师朱涛率先“发难”:“据了解,国外会把‘青年建筑师奖’的年龄范围限定在‘40岁以上’。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年资’基础,才会在创作技艺、创作理论、社会资源等方面达到成熟,才会有较充足的人文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对建筑应用功能、人文功能的反思和体会才能到位,健全的建筑师人格才能形成。”他表示,“40岁以下”的入选标准尚存商榷之处。

但是,本次大奖总策划人赵磊则提出了另一个难处:“其实,首届建筑传媒奖中,我们曾把青年建筑师奖的入选范围定为‘45岁以下’,却导致了意外的结果———最终入围的大多是早已闻名业界的资深‘老’建筑师,完全体现不出‘青年’一词的含义。我们办设这个奖项的初衷,就是想让更多尚未成名、年轻力壮、富于创作潜力的建筑师获得一个走向前台的机会,因此再三权衡,终于‘收窄’年龄限制,确定了‘40岁以下’的标准。”知名设计学者、《M A R K》中文版主编海军也表达了近似观点:“‘青年建筑师奖’的目标范围当然是崭露峥嵘的新秀,是拓展他们成长空间的一种激励奖项,不必把业已成名的‘老资格’也算进去。”

 另一些受访专家则认为,“40岁标准”是否合理,应结合中国建筑行业的大环境来判断。建筑设计师孟岩告诉记者:“中国建筑界和外国建筑界情况不一样,国外早就告别了建筑大规模膨胀式发展的时代,已经进入稳定时期,建筑方面的订单量很少,外国建筑师在年轻时代难觅‘练手’机会,一般要到中年才能以‘新手’姿态参与建筑设计,因此他们的‘青年建筑师’标准才会‘偏老’;相反,中国目前恰恰是建筑业膨胀的阶段,许多年轻建筑师刚从院校毕业就接手了不少订单,将‘青年建筑师’定位为40岁以下并无不妥。”

中国青年建筑师“重实践、轻人文”?

其实,“年龄之争”所折射的,不仅是评选的公信力问题,中西建筑界两种制度、体系、价值观的错位和差异也得以体现。那么,放眼全球,将中国青年建筑师置于世界范围来比较,大致可以排到什么样的位次?中西青年建筑师在实践水平、教育背景、观念创意等领域全面PK比对,又各具哪些优劣?

近年来,中国建筑呈现“井喷”之势,地标建筑、高楼大厦纷纷拔地崛起,刺激了建筑市场的同时,是否也会相应促进建筑教育的发展?目前中国建筑界的后备人才与其他国家相比又呈现哪些特征?著名建筑学者、本届建筑传媒奖评委王骏阳告诉记者:“中国青年建筑人才队伍在世界上整体排名靠后。近年来,我国建筑院校也曾与外国院校合作,进行毕业生作品交流,结果发现在‘拔尖’的层面上横向比较,日本、欧洲的建筑专业毕业生(尤其是东京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在创意、想法、激情等方面都比中国同龄人要强。”

朱涛则认为,中国建筑教育目前的缺陷是有历史根源的:“自1952年工科院校‘改制’以来,很多建筑类的科目和课程设置就偏向了‘重技轻理’的状态。建筑教育单纯地演变为技能教育、实践教育,早早地注入了功利色彩,人文、理论这一块的熏陶和培养十分薄弱。中国青年建筑师往往更在乎建筑的实用功能,在乎建筑的形式审美,却往往缺乏对建筑人文价值、社会价值的深刻思考,‘重实践、轻人文’的状况已经令中国青年建筑师陷入成长‘瓶颈’。”

尽管成长机制尚存弊端,但受益于中国建筑的膨胀式发展,令中国青年建筑师的成熟周期大大缩短。朱涛表示:“与外国相比,中国青年建筑师有幸运的一面,他们往往刚一‘出道’就能加入大型项目,参与大型设计,很快就成长为建筑团队的中流砥柱,相比之下,外国建筑师淘汰率高、入行几率低———许多外国建筑师很可能穷尽一生都不能亲手设计一件建筑作品,有的只能在自己家的房子上做一些边边角角的修改,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自己未竟的建筑梦……”

“中国建筑院系的学科连贯性比较强,所培养的人才往往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都是就读建筑相关学科的,基础较为扎实。”王骏阳指出,在外国建筑从业队伍中,“半路出家”很常见,很多人本科读其他专业,研究生才读回建筑专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未来的青年建筑人才会有更充足的后劲。”

中国青年建筑师需要慢节奏反思

上述讨论实际包含了对中西建筑界生态的比照。那么,综合目前中国建筑界发展水平、本土建筑市场、个人素养等各方面的因素,中国青年建筑师应当怎样摘掉“年轻”的帽子,更成熟地发挥自己的才情和天赋,实现更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未来,建筑行业竞争烈度势必加剧,中国青年建筑师又有哪些弥补差距、超越前辈、提升境界的“突围”手段?

朱涛认为,中国青年建筑师节奏太“快”了,需要多一些‘慢’节奏的自省和反思:“诚然,由于订单的紧迫性、创作周期的局限性,中国的建筑师往往很难在一个作品上精雕细琢,只能交出‘限时限令’的‘命题作品’。可是,在完成订单的同时,能否多给自己一些空余时间,对创作理论、创作人文、创作价值等进行积极的充电学习,保持对建筑的人文关怀呢?”此外,他还表示,青年建筑师应当积极寻求媒体协助和舆论支持,树立自己的话语平台:“建筑行业由于其艰涩性、精专性,主流媒体往往难以倾付大篇幅予以报道。所以,一批对建筑行业有较深了解、文化基础深厚,并且具备评论意识的青年建筑师、发言者应当通过报章、网站、杂志、论坛等重建自己的话语权。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效仿一些欧洲著名建筑师,自己开办专业杂志。”

 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对青年建筑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骏阳表示:“一个优秀的青年建筑师,除了成熟的创作技艺、丰厚的人文精神之外,还应当坚持自己的创作操守。比如,怎样平衡甲方要求和自身创作意愿之间的关系?怎样与客观条件进行有底线、有原则的博弈和抗衡?这或许是当代青年建筑师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青年建筑师奖可以造星但要警惕浮躁

“青年建筑师奖”或将成为日后传媒建筑奖的常设奖项,可以想见,一批批建筑界的青年才俊将从这个平台脱颖而出,获得专业认证、媒体曝光、名气提升、眼球聚焦的绝佳契机,其功能和电影界的“最佳新人奖”极其相似。那么,“青年建筑师奖”能否发挥“造星功能”,将崭露头角的青年建筑师打造成业界“偶像”?在大多数民众对建筑业尚感陌生的当今,这样的“明星化”包装是否能为青年建筑师提供一种新的出路,抑或是会造成“商业化、娱乐化”的倾向?

王骏阳认为,青年建筑师要加强自律和内省,对奖项抱以理性、客观的认知:“评奖在客观上促成了青年建筑师的名气提升,确实和娱乐圈的‘造星’有点相像,但千万不要让商业化的东西侵蚀自己的创作灵魂。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时尚、潮流等往往只能掀起一时热度,而建筑却要在大地上矗立几十甚至几百年。因此,获奖者无需以‘建筑明星’自居,而是要把自己变得更扎实、更靠谱,让自己的建筑作品对得起奖项和名气。”

海军则认为,如果是在严密的程序、公允的评审氛围下评出的奖项,即使往“造星”方向引导也无可厚非:“把建筑行业的青年代表,推送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只要是建立在‘程序正义’的基础上,只要是严格符合专业标准的评选,那完全值得提倡……但是,另一方面,媒体也无需对获奖者过度吹捧,毕竟建筑是涉及到建筑理念、施工妥善度、人身安全等多方因素的复杂课题,它无法容忍一丝‘浮躁’心态。”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