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聚焦 > 双重身份下的研究与建造  > 正文
李麟学:回归本原的研究与建造
发布时间: 2012-06-28   来源:网友烈酒配孤独投稿  转载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李麟学建筑工作室 

学院派建筑师的说法在今天可能不太准确,我们关注的是一批在高校任职又是职业建筑师,具有双重身份的建筑师群体。这个群体在中国建筑界散发着自己的能量,给建筑界带来了生机和观念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位中国建筑师自身体系的调整提供契机。他们是不可替代的,正在改变着我们身边的建筑。

李麟学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的教授,同时也拥有自己的工作室,他参与了上海世博会的设计,严谨的教学风格和出色的设计能力让他渐渐被业界关注。畅言网近期采访了李麟学教授,他对学院派建筑师理解非常透彻,“实际上是你具备了在这样两端选择的相对自由度,而两端的相互激发与矛盾带来的职业张力感是作为教师与建筑师最有魅力的所在。”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李麟学

畅言网:学院派建筑师并不是一个流派,他们是以建筑高校为依托、又与传统意义的教师有明显区别的特殊身份的建筑师,您如何看待这种特殊身份对建筑设计思考和研究的优势?

李麟学:建筑学最重要的两极是:作为当代社会思想一支的建筑思想与理论前沿;与作为建筑最终指向的设计实现与建成。这样的两极构成建筑设计实践最具有吸引力的部分,这也是我去定位自己身份的两端,在这两端的拓展潜力与可能性,是我判断自己工作的标准。而所谓学院派建筑师,实际上是你具备了在这样两端选择的相对自由度,而两端的相互激发与矛盾带来的职业张力感是作为教师与建筑师最有魅力的所在。基于研究的设计实践与基于建造的理论建构,是本人对自己身份的基本定位;批判性介入,是一个基本的策略。 

畅言网:在多年的教学和建筑实践中,您形成哪些自己的建筑理念?或者是形成哪种建筑观?

李麟学:我将自己的教学与实践概括为“基于实现的建筑当代性定义”,对于当代性的理念思考是主线,现实是背景,两者的碰撞是根本。“物体与虚空”,是我关注的两个核心元素:物体关乎建筑物质性的表达,虚空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处理复杂的智慧。 

畅言网:在您以往的作品中,哪一个印象最深刻?满意的地方是什么?

李麟学:杭州市民中心使我在设计实践的最初就去挑战一个城市建筑巨构,去介入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核心地带,并主导了草图到建成的全过程,每个环节都需要建筑师具有超强的韧劲与协调,有时你就是一个“发动机”。最近施工中的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游客中心,用当地的夯土去完成一个近万平方米的建筑,从现场的土样配比与实验,到突破没有现状规范的策略,建筑设计有时就是一个冒险的历程。

畅言网:您十分勤于教学和研究,对于教师和建筑师角色您更喜欢哪一种呢?您怎么评价工作室建筑师角色呢?商人,建筑师,或是管理者? 

李麟学:教师与建筑师是相互促进的两个角色,角色自由转换的前提是需要清晰的判断与超常的努力。对自己的工作室而言,挑战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介入现实的策略,以及职业化的团队。对于工作室而言,在介入现实时,需要一个清晰的判断与界定,必须与设计生产划清界限,强化研究的主线与每个项目的学术贡献,通过研究将错综复杂的现实诉求转化为清晰的设计策略,从而从开端上去规避设计实践面临的商业化运作风险;另一方面,职业化的团队必不可少,尤其是我们以建筑实现为指向,经常面对城市尺度上的复杂建筑项目,面对动态性的现实状况,专业上的职业化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的策略是构建一个坚持理想与热情的职业建筑师团队,同时依靠同济设计院强大的各专业支撑平台。通过对于这两个挑战的应对与努力,将自己的角色回归本原:研究与建造。

畅言网:很多地方的城市化进程都在高速度的进行,但是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您如果评价现今中国各地城市规划和城市建筑的现状?

李麟学:Casabella 曾有一篇文章“赞美缓慢”,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要按照一个理想化的模式来评价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时代注定是问题重重的,欧洲在上世纪50到70年代的城市高速发展期同样如此,现在欧洲建筑实践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在改造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城市与建筑。因此,基本的判断是在规划与建筑的层面就是一个平庸为主的阶段。但致命性的错误必须是需要尽力去避免的,例如:在单纯经济与政绩主导下,出现大量的对于传统城市精化与自然的毁灭性破坏,必须从机制层面加以制约。现实不会完美,但中国城市与建筑提供的机会在世界范围内是的绝无仅有的,对于有追求的建筑师而言,要有使命感在夹缝中创造机会,通过点上的突破带动整体的进步。 

畅言网:您认为目前中国建筑教育存在哪些问题?如今很多学校建筑专业的课程设计有不合理之处,能详细地说说吗?

李麟学:中国建筑教育处于一个快速的成长期,具有巨大的潜力与机会。而建筑教育最大的问题也是在两端:建筑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严重滞后与同质化,导致培养的学生具有非常好的“普通能力”,但在“前沿”与“落地”两端表现出很大的缺失。“前沿不前”,当代建筑理论几乎全部发端于西方体系,需要我们在前沿研究上扮演引领性与开拓性的角色;“落地不实”,尽管已经有在建造等方面的有益探索,但作为建筑设计一环的建造体系,学生很难在现有的课程配置下得到系统化培养,而在设计院得到的职业提升又流于平庸,最后出现一批游弋在图纸上的甚至没怎麽见过工地的建筑师,更谈何在这一重要的层面作出突破。在这样两个方面的体系构建,是中国建筑教育的重要突破点。 

畅言网:作为学院派的一个代表建筑师王澍最近非常引人注目,您如何看待他的获奖对中国建筑界的意义?

李麟学:王澍的获奖显然名至实归,他的作品建成之初我都参观过,在与其他普里茨克获奖建筑师的个人比较中,王澍也绝不落下风;尤其关照到他的建筑实践的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王澍的获奖显然比其他建筑大师更具话题性,对我们的激励更直观。但王澍的获奖基本可以归纳为个人化的成功,某种程度上反而更反衬出整体系统的缺失,用李翔宁教授的话讲是“作为抵抗的建筑学”的胜利。因此,王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庆祝,更应该是反思。 

畅言网:王澍的成功验证了坚守传统的胜利,关于现代和传统的话题也是建筑界老生常谈的,通过自己的建筑实践您是如何思考中国建筑文化的出路的?

李麟学:王澍的成功不仅仅是坚守传统的胜利,更多是站在当代立场上融合传统的胜利。手头有王澍的博士论文《虚构城市》,是一本相当系统的西方哲学的个人解读与思考,王澍不应是坚持研究宋画就取得了突破,只有融会整体,方能创造性理解传统。在当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已被逼到死角,全球化的背景基本无可回避,只有找到当代建筑前沿与中国现实的结合点,而不仅仅是文化的交叉点,建筑文化的进步才有出路。现实是文化的源泉,例如高密度与巨构城市建筑的课题,在中国就比欧美尖锐地多;还有中国农村建筑提供的巨大可能性,这些都可能是建筑文化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讲,王澍是不可复制的,方向也必定不会是单一的,这也正是中国年轻建筑师与学者的机会。

畅言网:您在教学中有哪些成功或者独特的教育方式吗?希望能和大家分享。

李麟学:大部分教学工作还是学院教学体系的一部分,独特更多是体系内点上的突破。比如,特别强调学生动手做设计,体验设计与触觉、与操作的微妙关系;有时在九周的设计中要求学生前五周只做模型,各种比例的模型,从概念到局部,最后学生都熬不住,不断问何时可以画图,实际上在现有体系下,学生具有因循被动的惯性,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与反叛精神,反而是自己教学投入最多的方面,我喜欢与学生讲“设计就是要把你们推倒悬崖边,体验眩晕的感觉”。自己带的研究生就好些,我主张他们从对于工地的认知展开设计,从当代哲学与艺术的认知展开理论思考,先把他们推得远一点再说。

畅言网: 您一般都会从哪些方面去评价一个设计学生的才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

李麟学:在当今中国整体社会评价体系日趋单一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特别强调评价学生要有一个相当大的“宽容度”。在欧美成熟的建筑体系中,最后真正成为职业建筑师的比例,基本不超过30%,我们也面临相同的状况,建筑设计系统越来越成为一个由建筑教育者、职业建筑师、专项设计师、艺术家、评论家、媒体、业主、以及高度细分的承建商等组成的庞大体系,学生可以在其中选择他们未来的方向;而适当的跨界观念与实践更成为创新的源泉。因此,我把自定义为一个“发现者”,发现学生的潜在的能力与方向是最重要的,当然从中发现可能的建筑大师幼苗还是相当令人兴奋的。最近我最好的研究生之一,自己到云南支教,同时关注乡村建筑的当代发展,通过具体的建造实践去作为她的选择,我希望学生在相对成熟的基础上,保有自己的个人判断与多样追求。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