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笔者探访绵绵细雨中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鄂王城,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撼而忧心:历经数千年风雨的这个古鄂国都城,夯土高筑的城墙和护城河故道轮廓犹在,却只剩几段残垣,“城”内民居混杂,几处完全无保护状态。

图为:立在城址小东门进口的标志碑,颇有几分沧桑。
鄂王城城址距金牛镇约3公里。镇文化馆馆长陈国安,带笔者从立碑标注全国文保单位的“小东门”进入,穿过一片民居,爬上绿草覆盖的一段土台,说:“我们站立的这个地方,就是当年鄂王城的西城墙。”顺着他的手指,笔者看到,古城的北城墙已荡然无存,南城墙只剩半截,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墙加起来不过五六百米。城墙内外,而今所能找到的只是记录岁月沧桑的陶片、碎石。
鄂王城外城长500多米、宽400余米,城墙均有黏土夯筑而成。原省文物局局长胡美洲回忆,他上世纪70年代到鄂王城调查文物时,“尚见古城垣高出地面8米左右,保存较为完整……城址内暴露的陶片俯拾皆是,大多为东周时期……古城周围还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遗址和遗物……”令陈国安憾叹的是,1976年城西北建九龙水库、城内建泵站,不仅挖墙取土毁坏城垣,迁入城内的水库移民30多年来成倍增长,目前已有80多户,所建房近70栋民居中有50栋楼房,建房时掘地三尺对城址造成的破坏更是难以估计。
陈国安介绍,国家文物局曾将鄂王城列为“十一五”抢救性保护的阳光工程项目,金牛镇为经费所困连抢救保护计划都没有制定,错过了立项机会。近年来,大冶市并未忽视鄂王城这块文化宝库,曾在鄂王城召开数次现场会动议迁走城内居民,却宥于现实困难至今没有下文。
承载楚文化古老历史片段和文明印迹的鄂王城城址如何才能免遭进一步破坏?陈国安疾呼,尽快成立专门机构首先看护好这座宝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