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亚运会的临近,广州“穿衣戴帽”(指装饰重要旧建筑)工程仍在紧锣密鼓地实施。旧南海县社区的华侨建筑群旧貌换了新颜,《大公报》旧址的老房子通过修葺也恢复了原有的古朴和特色。
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因曾是明清南海县衙所在地而得名。该社区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吊碑井、《大公报》报社旧址和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集岭南民居特色和西式洋楼风格于一体的华侨建筑群。
“以前旧墙都发霉了,陈旧的广告牌风一吹就摇摇晃晃的,走在街上都不安心。”旧南海县社区居民陈奶奶告诉记者,“现在好了,烂掉的飘雨篷、广告招牌和防盗网都被拆除了,残旧的外墙也被清洗干净了,残缺的房屋雕花也修补好了,街道整洁了,走在路上也舒心了。”
据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还统一整修、更换楼房木窗、铁门,统一安装晾衣架、晒衣竹、信报箱,还专门配制外墙粉饰所需的颜色体系粉刷外墙,尽可能还华侨建筑群原貌。
“《大公报》报社旧址、民国时期陈济棠公馆和华侨建筑群,这些都是古迹。他们浓缩、记录和见证了羊城岁月的沧桑变迁和历史内涵。所以我们即使给这些建筑‘穿衣戴帽’,‘穿’的也是原有的衣服,‘戴的’是原来的帽子,保持原有的古色和特色。”居委会工作人员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