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我国档案建筑保密与开放功能的再认识
发布时间: 2010-11-24   来源:畅言网archcy  转载自: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建筑总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政府档案馆虽属文化建筑,但由于种种原因,此前市民前往了解者较少,建筑界对此类建筑研究者也不多,近几年档案馆逐渐对外开放才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促进该类建筑的繁荣创作,笔者自1994年起主持广东省档案馆设计(2002年全国档案馆设计评选被评为优秀设计综合奖第一名),2006年代建广州市档案馆,前后在国内外考察调研了数十座同类建筑。现就其功能特性、档案的保密与开放、及库房设计等方面谈几点认识,以求教于同行读者。

1.档案馆的发展历史

我国历史档案,起源可追溯到周朝,到现在已有三干多年的历史。几乎是与我国的文字同时产生。春秋、战国、秦时,战火纷纷,库房无从谈起,汉后即设兰台史官掌管国家档案馆图籍秘书并从事著述,宫内设有亭堂楼阁作为档案贮藏之用(现常以“兰台”形容“档案”即缘于此);汉唐时期,档案及其库房不断扩充但随着皇朝的兴衰而不断启毁更迭,档案建筑未曾保全。我国古代保留最全的档案建筑,始建于明朝公元1534年的北京皇史宬,位故宫东南向。因短形平面的库房墙厚达4-6m,再加上库房中间1.2m高的砖台上放置档案柜为包金,故档案界称档案为“石室金匮”,该建筑一直是明清时期皇家档案保存地。到了民国时候,因为战争不断,基本上没有建档案馆,南京有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实际上是解放后利用文史研究用房改建并扩建而成。总之,档案建筑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但1949年以前的档案馆基本上以库房形式出现,对外是绝密的。

1949年后,党和政府比较重视档案及档案馆建设工作。档案建筑随着我国的历史进程,大致分如下三个阶段:从1949年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是以库房保存为主的保密管理阶段;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是档案馆三大功能(保存、利用及保护)基本齐全的封闭式管理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档案馆三大功能中对外功能逐步加强,并逐渐形成对外服务的开放式管理阶段。

2.档案馆的开放功能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及政治体制中民主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意识到:馆藏档案除相关核心机密需绝密保存、另有部分档案在一定保护期内不宜公开外,其他部分甚至于绝大部分档案均可面世,甚至可利用馆藏档案史料举办各类展览,对市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为此,我国的档案馆开放历经有如下三个层面:一、1994年开始设计的广东省档案馆(简称广东省馆,其他同此),在全国率先设置了近5000 m2的展厅,得到全国档案界的广泛贊同,开创了我国档案建筑对外开放的先河;二、2000年国家修订了《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增加了“展厅”功能。此后新建的解放军馆、上海浦东新区文献中心及长沙市馆等均增设了展厅,建筑空间实现了对外开放。上海市位虹桥区档案馆由于原馆偏僻,对外联系不方便,故于2002年在外滩将原邮政大楼改造为对外展馆。三、全国已建的其他馆(湖北、大连、北京、青岛、杭州等馆)也纷纷将馆内其他功能改造为展厅,一时间全国档案馆似乎都有展厅并对外开放。但在近期调研时也发现,有些档案馆改造得不很理想,即使是新设计的也有如此。如在北京新建的中科院文献中心,图书馆部分设计得极有创意,但其中的档案馆仍设置在建筑东北角的八至九层,交通不便,公共空间小且较封闭。故档案馆对外开放的宣传仍须不断加强,档案馆的选址要如同其他文化建筑那样受重视也仍须努力。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