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畅言网联系,5月19日,业界著名建筑师、中房集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大师受邀前往成都,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们作了一场名为“主导设计型建筑师潜能优势的修炼之路”的主题演讲。在此,我们特将布大师的演讲内容载于网站,以飨读者。
三、主导设计型建筑师的潜能优势之二
能从走出风格与流派困忧的创作境界,去熟练地运用建筑语言,尽其完美地表达已确立的设计创意,为概念设计最终高品质的实施提供坚实的保证。
良好的设计创意虽是成功起步的关键,但如果创意的表达跟不上,这也意味着难以避免的“自动出局”的遗憾。
设计创意的具象化表达,自然会离不开我们常说的“建筑构图”(Architectural Composition)。作为建筑师最基本的“看家本领”,建筑构图确实是相当重要的。但在时过境迁的现代建筑设计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感到,建筑构图多半只能在孤立静止的图面上去建立某种“秩序”(Oder),而对于新时代活跃的设计创意自由表达而言,则往往会使我们的思路受到局限,有时甚至还会感到不好下手。此外,由于传统建筑构图观念根深蒂固的惯性作用,我们也很难去自如应对来自不可逆转的审美变异的挑战(尽管这其中也离不开对建筑构图的参照和运作)。
作者长期以来的设计实践和相关考察、研究表明,将“建筑构图”变通为“建筑书写”或“建筑描绘”,我们就等于又多了一种认识建筑创作机制的参照系统,多了一种去解读建筑、评审建筑的思考方法。
建筑语言的构成系统、基本原理、演进规律和运用技巧等,可以建构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系统(这本书我已写了十几年了),这里不可能展开细讲,只能抽取几个在实际运用中最为紧要的问题来说说。
1.书写建筑犹如作文一样,在“审题”(涉及到“设计创意”)时,一定要慎之又慎,切不可离题万里,随意发挥,但又不能犹豫踌躇,拿不出“干货”来。
2.建筑语言的运用要与建筑语境中的社会语境、自然语境、场所语境相适应。就建筑本身来说,也有一个“文本语境”的要求,建筑词语所代表的形体中的每一处变化,都不应该去破坏作品应有文本语境的和谐、完美。
3.要搞清楚应采用什么“文体形式”的语言去描绘我们所设计的建筑(包含设计创意)。这是因为不同文体形式会展示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不难理解,不同建筑的功能性质,或者不同设计创意的表现,就要对应不同文体形式中的不同语言风格。如叙事的,抒情的,纪念性的,政论式的等。
4.建筑空间与形体设计中的变化,也像写文章一样,要繁简得当,通达流畅。不要在该简明的地方拖泥带水,也不要在应深入细节的地方,又粗枝大叶、毫无用心。
5.建筑部件或建筑体量之间的交接、建筑空间不同组成部分之间的过度、转移,空间体量异常变化中的自由建构(包括盖瑞式的解构主义建筑和哈迪德式的复杂性建筑),都离不开建筑语言运用中的语法规则,离不开通过处理其中诸多关系去努力寻求作品能得以清晰传递审美信息的“整体秩序”(包括复杂秩序和潜藏秩序)。为此,我们还必须遵循与建筑构图原理有着内在联系的建筑语法规则。
6.建筑语言中的“语形元素”,是以空间形体为基础的,点、线、面之类的构型,只是辅助性的语形元素。对建筑艺术形象的描绘,应在“空间体量”方面下功夫,而不能把设计创意的表现,寄托在“点、线、面”装饰性的浮浅造型处理上。
7.为了表现创意中的动势感或时代感,往往会喜欢采用一些表示“向前”、“升腾”、“旋转”、“扭动”等体态语言,但由于心态浮躁、脱离实际、不得设计要领,而有损于建筑功能合理性的表达,还会因媚俗而有失建筑的品格。
8.要避免因词汇贫乏,又不善于遣词、构词(即建筑部件造型元素的调配与重新组合),而去生搬硬套地堆砌一些现成的各种装饰性部件的时髦式样。
9.就像写文章没有节制地附加许多形容词一样,在运用建筑语言描绘作品时,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利于建筑整体美表现的多余部分。
总而言之,如何净化建筑语言,准确地运用建筑语言,是我们完美地去表达设计创意所必须长期修炼的一种职业潜能。
四、主导设计型建筑师的潜能优势之三
能从创造城市或城市区段整体美(包括所展示的生活美、形式美与艺术美)的高度,以更加完善健全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专业知识、技能,去灵活有效地应对高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并在更大或更为显要的空间环境范围内的城市建设中,为主导“城市—环境—建筑”三位一体设计,赢得宝贵的话语权。
我们正面临着来自高速城市化进程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诸如:
1.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强烈碰撞和尖锐冲突,该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化解?
2.进入低碳技术革命时代的城市建设理念的深刻变化;在功能分区、交通组织、路网结构、绿化设计、水体布置、生态景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该如何去重新思考?
3.原有城市规划设计不尽合理,却已定格,由此而给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带来的先天不足,该如何去解决?
4.城市形象工程高于一切,不仅一切要为它们让路,还会给规划和设计部门出偏题、出怪题,对此,应采取什么策略?
5.城市规划赶不上变化,新一届领导班子往往会想在一些地方“另画新图”,我们该怎么办?
6.城市建设面临着大量拆迁、改建和急于新建、扩建的巨大压力,我们在规划、设计中,如何去体现科学发展观?
7.在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不少投入大、消耗多,而产出低、甚至零效益负效益的现象,该怎样把这些教训作为改进规划、设计的内容?
8.一些令人不愉快的破旧棚户区消失了,但又被群众冷落的新的建筑文化沙漠又出现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什么对规划、设计有用的道理?
要应对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巨大挑战,仅仅靠高等院校的教育和设计团体的帮带是远远不够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工作岗位的职业生活和设计实践中,一边苦干、实干,一边充电、钻研。我们现在奇缺的,是主导设计型建筑师所应具备的完善健全的“城市-环境-建筑”这个宏观设计文化心理结构。至今,许多建筑师还停留在“建筑-结构-设备-水-电以及概算(至多再加上室内装修)”这个微观设计文化心理结构上。所以,在主导设计中遇到一些“圈外的”问题就不免会摸不着头脑,而在设计评标会上作出的方案介绍和答辩,也往往不得要领,抓不到要害。可见,不走出微观设计文化心理结构的小圈子,就永远摆脱不了“从建筑到建筑”的困境。
客观形势逼迫我们必须加紧“充电”和尽快建立的是,与现代建筑创作密切关联的城市设计知识-技能体系,和相对独立的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知识-技能体系。
我们不一定是城市设计和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包括我们说的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场所环境设计,乃至地景设计、大地艺术设计、生态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但一定要懂得其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必要时,还能亲自动手去作。这样特殊的强化修炼有许多好处:1.使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发挥自身的设计智慧;2.可以进一步提升我们艺术审美的素质与品味; 3.可以极大地开拓我们创作的视界和思路;4.可以有效地强化我们在“城市-环境-建筑”三位一体设计中的分析能力和整合能力。以上这些修炼中的收获,必将积蓄成一种能应对大空间、大环境、大场面、大难题、大挑战的,即更加具有实战性的潜能优势。
以上讲的这三大潜能优势,就像是体育竞技场上说的“铁人三项”。升华到了这样一种境界和这样一种高度,我们大概就可以去实现那一句至理名言了:“以不变应万变乃法中至法。”
五、结束语
1.不论你在设计团体中的现状如何,向着主导设计型建筑师潜能优势的方向去努力,就是向着优秀设计型建筑师的目标去努力,怎么说都是值得的,因为这其中既有职业的快乐,也有职业的荣耀。
2.国内外名符其实的“建筑大师”,都是从主导设计型建筑师中产生的,只有真正具备了相当程度的潜能优势,并经过职业实践的检验之后,那么,大师的光环和名声才有其真实的价值。
3.主导设计型建筑师队伍的强弱,决定了设计团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途。抓紧这个队伍的培育和建设,更是中国现代建筑与城市走向世界不可缺少的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