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本站独家  > 正文
野蛮拆迁 何时能止?——从“梁林故居”拆迁说开去
发布时间: 2010-01-03   来源:畅言网archcy 
利益冲突、观念分歧引发的此类事件在中国每天都在上演,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在很长时间里这样的争论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城市的改建,房屋的拆迁引发了不少的纠纷,也带来了不少的后患。拆迁旧房屋,是为了建设新家园,这是件好事情,但是伴随而至的“野蛮拆迁”却一直是不和谐的“插曲”。

前段时间北京的北总布胡同“梁林故居”被野蛮拆迁的事件引起我们这些“梁林迷”的极大关注,一石激起千层浪,社会各界就“梁林故居”的保与拆展开了大争论,“保派”认为以梁思成夫妇对保护北京古城和中国古建筑做出的卓越贡献足以让后人为其留下可以凭吊的场所,这是一种最起码的敬重;“拆派”认为故居原建筑大部分已经改造并且破败不堪,保护的意义并不大,况且北京需要保护的名人故居太多了,此建筑也并非任何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无法可依。

“梁林故居”平面图及复原图(平面图由林徽因亲手绘制)(图片来源:百度)

笔者当然是站在“保派”的立场,曾经看过王军的《城记》,其实北京古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死去了,梁思成也注定是一个伟大的悲剧人物,如果在偌大的北京城连他小小的故居也无安生之地的话,那“北京”也太不近人情了。说句夸张的话,就算北京城所有的胡同四合院都被拆毁了我们也应该为梁林夫妇留下这个院落,它已经不是名人故居那么简单了。利益冲突、观念分歧引发的此类事件在中国每天都在上演,我们的国情决定了在很长时间里这样的争论还会一直延续下去!

犹记得,上世纪中叶,清华大学教授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以唐吉柯德的勇气,单枪匹马,群雄怒战,试图保护北京的古迹。但是,当时极少有人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曾经希望保留的京都城郭早已沧海桑田,面目全非了。但是,为什么梁教授会如此煞费苦心地说服政府官员采纳他的城市规划蓝图呢?保护北京古迹到底有何意义呢?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的女儿梁再冰与儿子梁从诫(图片来源:百度)

 在讨论对于古城的保护问题上,大多评论文章都未涉及问题的实质。保护文物和古迹似乎一直是一种口号和宣言,没有人从理论上揭示保护文物的意义。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古老的建筑呢?这些上了年代的老宅子对于今天有什么价值呢?查阅文章,仅仅看到这样的评论:“这些古迹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那么,对于这种所谓的价值,它到底是什么呢?历史价值的定义又是什么呢?从理论出发,我们很难从字面上认识保护古迹和文物的真正目的。从实际出发,似乎这些文物的真正价值仅仅在于它们的市场价格和历史研究上的资料价值。

 现如今,他们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保不住了。“梁林故居”位于现在北总布胡同12、24、26号,24号院(原北总布胡同3号)为梁林故居主要院落,1931---1937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曾在此居住,他们是应朱启钤先生之邀为筹办中国营造学社而搬到此地,这里是他们伟大事业的起航点,与林徽因同为才女的冰心写过《我们太太的客厅》,就是指这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知识界名流经常在“太太的客厅”举行聚会,谈论时政,切磋学问,是当时北京最有名的文化沙龙;26号院是梁林故居倒座房目前所属门牌;12号院为梁林故居院落后罩房,即逻辑学家金岳霖故居,金岳霖因为爱慕林徽因一生未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梁林故居”部分传统建筑被无知拆毁,主体建筑“太太的客厅”被一幢三层住宅楼代替。2009年夏天“梁林故居”再次遭遇不测。而梁思成夫妇的另一处故居位于清华大学新林院8号,是他们1946---1954年的居所,此处不仅见证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创建的历史,新中国文物保护事业的起步,而且从这里制定了北京及全国重要文物建筑名单,诞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重要设计方案。

有人说,支离破碎的旧城保护,本来就只是为权贵而保留。一座宅院的拆迁叫停,又有什么意义?但是我们已经失去城门城墙,失去了王府大院了,不能再失去更多的文化古迹,所以我现在也呼吁相关的部门能够看到这些古建筑的意义,否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只是记录,只能告诉后人,这些曾经真实存在过,仅此而已!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