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建筑师陈晓宇
从以上两个项目中不难发现,设计师不仅胆大心细,而且在设计改造过程中,也充满了对历史和自然的敬畏,走近设计师,又会发现,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青年建筑师,透着广州人特有的理性、务实、谦逊、含蓄,舒服的气质给人一种想对他的建筑生涯一探究竟的冲动。谈话间才知,陈晓宇就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从小到大,骑楼,西关大屋在他的观念中都是最纯粹、最原汁原味的传统岭南建筑,这些建筑也形成了他心目中最初的岭南文化印象——包容、沉静、低调。而与此同时,岭南文化不墨守成规、开放、创新的另一面也深深地影响着陈晓宇,加之建筑师的出身,他对自己的设计风格和路数始终都要求——“不要固守在某个地方”。
不甘固守、怀揣梦想的陈晓宇,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并在建筑师事务所取得不少建筑设计经验后,1999年踏上了出国之路。在加拿大工作期间,他不仅获得了加拿大注册建筑师和执业资格,成为加拿大皇家设计协会会员,并完成了当地多项建筑的设计工作。2006年,在国外历练许久的他,毅然选择回国发展,创办了现在横跨商业地产策划、建筑设计规划、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广告策划等多个领域的国际设计集团,拥有了一支200多名优秀设计师组成的设计团队,是目前广州最年轻、最大型且最具竞争力的设计公司之一。
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
在加拿大工作的几年,对陈晓宇后来的建筑设计之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外一些设计理念,先进、独特的建筑结构与用料等不仅开阔了他的视野,而且国外的设计师及团队的工作过程与敬业精神也深深地触动和感染了他,让他受益良多。
在他看来,中国的建筑师并不缺乏灵感,设计创意也不差于国外建筑师的水平,但在一些基础的建筑构造或细部的设计上,却与国外建筑师有着相当的差距。目前国内的建筑有很多是国外设计师的作品,这些设计大多比较前卫,而国外的建筑虽不乏新颖的设计,但大部分建筑风格基本上都是古典而平实的。这样的现实与对比让陈晓宇对于“做自己的东西”更加向往,因为他始终对本土文化有信心,关键是要看如何理解理解,如和传承,如何创新。
AIM成立以来,陈晓宇的团队在广州接了不少项目,其中,流花展馆改建和沙面文物建筑的修复工程就是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两个项目,因为在设计过程中,他不仅尝试了很多创新的思路和手法,更重要的是,在尝试的过程中,他心中对于如何在建筑作品中弘扬岭南新文化有了自己的答案。
“从国外回来后,传统的东西更加吸引我了,一些非常规的元素,比如说,风俗、乐器等,都可以用在设计中。”陈晓宇说。从以上这两个项目中也可以看出,中西结合的思想在陈晓宇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在他看来,岭南新文化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再次交融——文化融入而又不完全复古。目前的设计环境讲究跨界设计和文化“混搭”,陈晓宇则认为,建筑师和设计师们要认同混杂,以前大家是闭门造车,现在有了更多更广的交流机会,不仅可以激发他们更多的灵感,而且也有利于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若岭南建筑能将兼容性做好,中国的建筑师就完全可以做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以做有自己元素的东西,而在本土建筑师建立自信之后,也可以更好地回归和沉淀到自己的文化中去。
设计改变世界——亚运建筑带来的自信
说到“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陈晓宇对广州亚运场馆的设计与建设表示认同:“在此之前,场馆一直是交给外国设计师来做,但这次广州亚运场馆的设计师都是中国人,设计质量一样很好,效果也不错!”
陈晓宇认为,这样的成绩不是朝夕之间产生的,而是来自多年点滴的积累。通过亚运,不仅广州的自豪感和城市定位提高了,而且这次亚运场馆的“国产化”,也给了中国设计师和广州本土设计师更多的自信心。始终相信“设计改变世界”的陈晓宇称,后亚运时代一定会对设计界产生更大的冲击和振动,这也是中国设计师把握机遇与挑战的好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