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阿拉伯·霍巴拉:可持续建筑和低碳城市
发布时间: 2010-07-05   来源:网友Hevcdx投稿 

建筑行业在京都协议中并没有提到,因为这个行业支离破碎,很难处理。但是看一下数据就会发现,1/3的二氧化碳排放是来自建筑行业。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人口的增长,人口越多就需要越多的房子;第二个是城市化,农民从农村来到城市,就需要更多的房子;第三是现代化,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电,所以我们需要很多的能源。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志(图片来源:百度)

在城市里使用能源比农村要多很多,大城市更是如此。在大城市里面,我们会用电来知冷知热,什么都要用能源。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程度不是很高,所以可以看到未来一段时间,在亚洲、非洲、拉美,他们在未来会增加越来越多的房子。

到底我们可以怎么做?很重要的是看一下能源是怎么使用的,在建筑行业二氧化碳是怎么产生的。大概40%的能源被用在建筑行业,30%用于采矿,20%是用于水,排放的时候也很类似。

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提到排放“20%”的量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在这整个行业中20%的能源是在建筑时使用,20%的排放是在建筑时产生。而大楼在使用的时候需要的能源和产生的排放是80%,这是政策制定者要注意的情况,因为大楼存在的时间比它建造的时间要长得多,有幸的是金融危机让我们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

在联合国还有其他国家,有越来越多人的认识到上述问题的重要性,企业界也是这样。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从经济角度来说,建筑行业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我们认识到这一点,需要的是有人做一个模范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界。他们可以挑起这个大梁,让我们获得双赢的局面。下面说一下我所观察到的一些事情。

第一,要解决这个问题,建筑行业是很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在建筑、使用建筑物的时候需要很多能源,而且会排放出很多的二氧化碳。

第二,这个问题跟气候变化有很大的关系。大楼越来越多,能源消耗就越来越多,排放越来越多,所以相互的联系是很强的。

第三,我得出一个结论,当我们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我们就可以确定建筑行业可以帮助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及时、准时、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这很急迫,我们要马上采取行动。

要采取行动、获得改变要面临很多的挑战,这些机会单独来看都是很小的机会,但是总量很大。如果全部累加起来,我们就可以取得很大的改变。

所以,想要在全球层面解决建筑业的问题是一个挑战。建筑商感受不到节能的好处,他要采取措施进行节能,但是并不能获得节能设施的好处。投资人得不到回报,这是经济上的脱节。

从技术角度来说,现在许多人不把能效看成一个问题,而是看成一种“奢侈”。尤其廉租房一类的政府所建房屋,他觉得要提供节能设施的话是“奢侈”,这是认识上的问题。

现在的问题就是说,银行业、企业界、政府都没有提供资金来建设高能效设施。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很好地理解,其实建筑这些节能设施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经济上的好处。现在我们只是把它看成一种奢侈品,实际上它的好处是很大的。

所以要把一系列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因为现在这个行业是支离破碎的,能效、节能涉及到建筑行业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从钢铁产业到水泥行业,从居住的人到投资者,利益和好处分散在不同的人的身上,所以这是很支离破碎的,我们需要有协调的方法。

此外是要有一个共同定义,到底什么是能效,不同国家之间的定义是不一样的,他们的认识也不大一样。现在很多国家还把节能看成是发达国家才能做得起的事情,这是一个问题。政府还没有挑起大梁,节能是一个很长的千秋大业,而很多的政治家可能当政也就是五年、十年,要他们去考虑千秋大业,他们确实担不起来。

另外,在碳交易市场中我们还没有很好的方法,刚才说到好处、利益都很分散,现在是难以对碳排放量进行统一计算,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

我来到南京后去了一个公寓,走进那个大楼时,里面比现在这里还要凉快,但它根本就没有空调。当然它的建筑成本比较高,三房一厅需要50万美元。但是听了介绍以后,我们会发现,很奇怪,我穿得西装革履,走进那个没有空调的大楼,居然比这里还要凉快。现在的问题是,技术已经有了,但如何扩大技术使用范围,并且还要降低成本。

我们要把很多因素结合起来,首先要理解如何能够把这些不同因素都结合起来,把不同的层面结合起来,包括国家层面、本地层面和国际层面。但政府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的支持在各个层面中都非常有效。我们需要有长远眼光,但发达国家的方法和发展中国家的方法又不一样,我们要看到,在发达国家,他们不会再建很多新房子。在2050年之前,发达国家95%的房子都是现在已有的房子,新建的房子很少。发展中国家则日新月异,每天都在建房。所以我们要确保他们在建新房的时候有合适的法律法规。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建新房的时候要建好,比把不好的房子改造好要容易得多。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部分提高能效的技术已经存在了,而且是成本低廉。不幸的是,很多人不知道,或者说没有这样的习惯。你把灯关一下、换一个节能灯泡,这样就可以提高能效,换一个隔热好的窗子也可以提高能效,但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些小习惯本来就可以帮我们每个月把能效从10%提高到20%。更好的技术、更大的创新,可以让节能做得更好,不过每个人的小习惯都可以帮助提高能效,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刚才我提到,现在的问题是投资者和使用者之间有脱节,这里可以看到投资的情况。在建的时候,我们有市场,有建筑商,有建筑师,他们在设计建造大楼,他们要想到未来四十年是谁在使用大楼,还要考虑到前期投资,要确保这个投资会让未来使用的人受益,立法在这里就显得很重要。

还有,要对一个东西进行评估就需要进行测量,我们需要一个很好的测量方法。现在联合国人居署在做一个碳矩阵,根据不同国家进行调整,根据不同气候区进行调整,来测量碳排放。

对于城市来说也是这样,我们希望一个大楼是可以通过自然方法来获得凉快的感觉,我们希望整个城市都是如此,更加宜居,这就需要政府进行投入。如果我们用刚才说的那个矩阵进行测量,看一下城市里花了多少能源、排了多少碳,有这样的矩阵,我们就可以在全球的面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然后看一下未来可以怎么做。这样就可以更切实地帮助各个城市减少碳排放。

要有很好的汇报机制,测量之后要把数据汇报到联合国去,这样就可以根据各个城市的需要,更好地帮助他们。

有时候我们的协调做得比政府还好,因为我们更高一级,可以进行协调。我们要有一个碳矩阵,然后要有一个汇报机制,这两个工具是非常的重要。

有哪些成果是特别容易得到的呢?我们看一下不同的产业有哪些成果是特别容易获得的,有三个元素跟建筑行业有关,就是运输、建筑和垃圾处理,这三个最容易处理,而且效果也最好,我们要把精力集中在这三个领域。

从成果的角度看,可以看到现在很多的资源是由城市来消耗,而城市本身又会排出很多垃圾。所以我们做风险分析的时候,很少会意识到危机来自三百公里以外的水源。我们依赖于蔬菜供应,如果出现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意识到把城市作为整体来看,来确保它的安全性。

四年前,联合国做了一个报告,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和气候倡议。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建筑行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钢铁产业、水泥产业、工程师、银行家、设计师和市长,让他们可以在联合国的平台上一起讨论建筑业如何减少碳排放、增加能效。事实上我们也和联合国人居署、城市联盟和世界银行一起在做这个事情。

总结一下,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减少能耗、提高能效,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要利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等等。我们要看到建筑行业的生命周期,然后进行良好定义,要有测量的矩阵,而且要在一个良好的背景下看城市,要确保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一起讨论、一起采取行动。但是要采取行动就必须要有政府的参与,要有很好的政策框架,很好的制度框架,所以我们需要法律、经济和能力建设。还有金融,都需要提供这样的支持。很多建筑其实是由政府拥有的,政府确实是可以挑起大梁的。我们看一下政府拥有的房子,像市政大楼或者廉租房,我们可以看到从政府自己拥有的房子做起,这样已经可以起到挑大梁的作用,起到示范作用,来推动发展。

他们做好了之后,企业界就会追随,因为企业界会建更多的房子,他们需要很好的法律框架,需要有市场的激励,来跟随这个脚步,同时要覆盖整个供应链。没有任何一个政策是一刀切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同的大楼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做,但原则是一样的。

发展中国家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在加拿大、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在中国、马来西亚都有很好的案例,可以把这些案例扩大来做。我们在全球层面来做这一点,有很多很好的好处,比如可以创造就业机会等等。

我要强调,我们必须从战略角度来说,要从建筑业入手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在城市规划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这是很好的机会,把握不住是很可惜的。同时,建筑行业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能耗,而政府的支持非常关键,我们需要企业界参与进来,当然,消费者也很重要,需要他们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