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中国为何缺少“世界级”宜居城市?
发布时间: 2010-03-16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究竟什么是城市的主体

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不难发现各地城市在确定发展目标过程中一直摇摆不定,由于缺乏自知之明及城市自信,或者不明确与不具备城市发展战略,因而城市目标不是盲目照搬国外城市头衔,就是宽泛空洞甚至模糊不清。回首往事,城市领导班子频繁换届,城市目标也是因领导而异不断变更。考察各地城市近年来所发布的目标信息,居然没有一座城市将“宜居”置于城市目标的首位。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的主体?是闪光的政绩还是空泛的口号,是超越百姓生活的“开发硬件”还是环环扩张的城市版图?其实,这一切幷非城市的主体,只有人、只有适于宜居的基本功能,才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平台。

在文化大革命中,举国上下奉行“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及其建设方式,人们可以在极其艰苦的居住生活条件下忘我工作;在城市,生活享受及其宜居追求几乎与资产阶级划为等号。尽管目前中国社会发生了极大变迁,但是,当年生产与生活的关系、城市生活与追求宜居的意识仍处于被颠倒的潜移默化之中。

基于慕尼黑成为2007世界第一宜居城市的理由,城市目标绝非那些假大空的 “报告”、“口号”与“计划”,而宜居城市的目标完全需要落实到城市百姓的生活细节中,从符合地方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的城市细部到高龄者的人性居住环境,从地面防滑材料的铺砌到学校进出口安全通道的保障设置……都是一座城市具备宜居功能的起点。

在慕尼黑、苏黎世、哥本哈根与东京,我注意到城市“细部分类”成为所在宜居城市的基本设施。垃圾桶均区分为“可燃”、“不可燃”、“塑料制品”、“玻璃制品”及其“大型垃圾”;邮筒也是分为“本市”、“国内”与“国际”;从多路地铁、多路巴士、多方出入口、多条步行商业街均以不同色彩与标志予以区分,使得人们进入纷繁都市生活也不至迷路或不便,因为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市民及旅游者而言,色彩导向比文字标识往往更为便捷,这也是多年来对西方学者研究城市导向及其环境识别心理学的成果普及。

目前,国内各地城市正陷入大放异彩的“亮起来工程”,从商业广告到屋顶单位标识形成系列“光污染”,给市民的居住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广州、上海的许多高龄者市民发出感叹:“亮起来工程”带来过亮结局,城市面子与政绩看来是上去了,但是宜居的品质却下来了!因为那些没日没夜的灯光搅得我们居民生活不得安宁。

有一次途经慕尼黑空港,我注意到这里的任何公共及商业广告灯箱尺度设计适当、亮度柔和,不刺眼炫目,而且为人们提供适宜视角而设计出多维多向可视界面。德国朋友告诉我,在德国任何一座城市,所有与公共光源相关的广告、标识及照明设施,都有科学严格的规范与标准,首要前提是尊重人们的视线而且需要以最适宜的亮度保护人们的视力。这些基础与力度幷非那些表面化的宏观宣传,而是源于城市生活,立足城市生活,导向城市生活的健康细节与人性情景。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