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中国建筑 能否不折腾?
发布时间: 2010-05-05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建筑”应该叫城郭、宫殿或者四合院之类。也许因为我们祖先信奉至善至柔、上善若水、顺其自然之道,他们对建筑的寿命或者坚固性似乎不怎么看重。每每改朝换代之际,对前朝的房屋要么弃之如敝屣要么付之一炬,这还得“感谢”传统建筑的木结构形式。

“建筑”在英文中对应的主要单词是building和architecture,在建筑界一般认为前者仅仅是“房子”,后者才是真正的“建筑”。大抵说来房子的寿命一般要短于建筑,因为建筑除了“坚固”的质量外还有着非同寻常的艺术文化生命力,甚至承担着记录历史的功能。如果某幢普通的房子因为特殊原因存在了数千年,那它不是建筑也胜似建筑,由此可见一定的寿命无论对房子还是建筑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

在对待遗留的建筑态度上我们更多的是继承了祖先的“传统”,本着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原则,拆毁了一进进院子、一片片村子、一座座城池,快速地建造起了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拆迁与建造可谓“日新月异”。

我们的建筑寿命太短。有人说,我国目前的住房建筑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为什么使用年限为70年的建筑会在30年就夭折呢?是什么原因提前要了它的命?我们有多少建筑是在“50年不落后”的口号下建起来的又在10多年后就轰然倒下了?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建设工地,而且也应该是最大的重复建设工地。节能设计已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一时成了建筑界的时髦用语,可惜这依旧没能延长建筑的寿命。

安居乐业意味着“不折腾”,这首先就要求对安居的房子“不折腾”。一个人能自然地寿终正寝那意味着尊严与体面,对于一个建筑亦是如此,至于这人或者这建筑是否能积淀出更有价值更有生命力的东西那要看他的造化了。但是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建筑如果没有起码的寿命就过早地夭折了,那他就绝对没有什么生命力可言。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