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徽派建筑艺术的内在意蕴
发布时间: 2010-02-25   来源:网友晴空投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任何一种文化传统都有其相应的精神原动力,古代徽州社会同样不例外,它还有一些有待研究与发现的东西,特别其前身来源以及形成发展的过程几乎空白。如果深入研究将有益于了解中国历史的进程,从民间与生活的历史研究将大大充实我们对历史正确认识,徽州现存的文书史料、建筑物象和民情风俗无疑是绝好的一手资料。

可以肯定,徽州文化只掩盖着逝远而复杂的历史现象,它是越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复合的特定产物。譬如徽州民居建筑,其结构布局显然山地越人的建筑风格,中原移民的到来不仅大大改边建材质量,并将中原的风水文化和宗法理念结合其中。仅在建材工艺方面,越人对木质的工艺天赋与中原人对烧窑工艺天赋都充分表现在徽州建筑上。

一、建筑之外的文化现象

绩溪与旌德均为旧徽州,两者现划为宣城地区。旌德历经了天朝之乱,该县原居民去之八九,死的死,逃的逃,全县现有人口大都来自江淮两河移民,当地也湖北与皖北的混合近似安庆方言。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初期,旌德县生活水平好于歙县绩溪,主要由于人少粮足,可建筑完全保持小而矮的北方平房,那些百年老屋均为原居民所建。除了建材的缺少之外,关键在于生活观念之区别。歙县和绩溪两县大部分地方缺少建材,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支配作用,他们不惜代价到上百里之外去购买木材、几十里之外购买砖瓦和石灰。每每农闲之季,山间小道必有运输建材的足力长队。

徽人特有“面子文化”完全体现在建筑上,哪怕省吃俭用和累死累活也把房子盖得体面象样。这种面子文化关系到人生意义和社会价值,如果按照江淮人那种矮小平房,户主不免落得“好吃懒做”的恶名,甚至连其子女都有“懒胚”之嫌疑,遭人白眼则事小,子孙皆有打光棍的危险。因为徽人对建筑的“面子”讲究已深入到复杂社会价值意含。徽州人一生的勤辛劳苦都付于建筑这一“面子”上,家居和“风水”(徽州方言中坟墓的别称)。

在徽州流行这么一种说法:一代造屋,三代装修。生活方式与观念风尚迫使徽人重视建筑,学者显然夸大了“徽商”经济实力的作用,象歙县呈坑那样商贾云集的村落毕竟不具有普遍性,但它的确推动了徽人重视建房造屋的攀比风气,所有上等民宅的门楼都异常讲究,其精雕细琢、华美绝伦和豪华气派达到整幢建筑物最精华部分。对于通常人家而言,盖房子是一生之大事业,富户豪宅一乡也难得几户。徽商对于祠堂、庙宇、私塾、路桥等公益事业很有贡献,这由于传统宗法以及科举户籍起到纽带作用,也是旅外徽商不得不贡献家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花钱给子孙买条“发达后路”。解放前绩溪和歙县城里祠堂林立,它是宗族集体荣誉的重要标志,县城成了宗族竞争和实力攀比的擂台场地。徽州人有一句骂人的话便是“没祠堂的”,小姓人家在村上没修有祠堂必将遭人歧视。可见祠堂在徽人心目中的精神份量,它不仅树立族姓威望和祈佑后嗣,更充分体现了价值观念和宗法精神的内在反映。

因此,对于徽州建筑应该从建筑之外发现它的内在精神意蕴。正如我在前面所谈到:旌德与绩溪相近相邻,生活水平好于后者,但对家居则没有后者那么“穷讲究”。在绩溪无论穷富均有间楼房,家家还有八仙桌,穷一点人家也不能少了板几四仙桌。只要有厅堂必有“八仙椅、板几、八仙桌”,八仙桌分别有四十八、三十六、二十四、十二个云勾,除了漆水和木料之外,仅匠人工,一台三十六云勾八仙桌需要三十六个木匠工,加上配套的板几和八仙椅以及油漆在内,没有上百日的匠工下不来。所以,就不难想象“一代造屋,三代装修”说法,它很好说明了徽人的家居文化与生活观念的内在联系。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