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山水城市”的经典要义
发布时间: 2011-02-28   来源:网友Just投稿 

八年前,笔者不揣浅识写了一篇《山水城市的哲学思考》①,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角度论证了“山水城市”的“山水”二字是“自然”之义;论证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从来都是与“自然”相依相伴。今日,本文再从当代人类社会所遇到的空前环境危机与挑战,再论“山水城市”是应对时代发展的哲学文化方向。

1 “返回自然”“山水城市”的第一要义

1.1 全人类遇到空前环境危机与挑战

2007年10月25日,联合国环保规划署(UNEP)发布了凝聚全球1400多位顶尖科学家心血的研究报告:《全球环境展望4》。报告指出:由于全球性的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地球生态承载能力超支1/3,出现了地球生物锐减速度空前增快。其全面的评价:有30%的两栖类动物,23%的哺乳动物和12%的鸟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第六次生物大绝灭已经开始,而这一次原因是人类活动。”②在地球40亿年的历史上曾出现过5次生物大绝灭,最近一次是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恐龙在这次大绝灭中消失。

这是危言耸听的报告,与我们现代人类息息相关。

1.2 中国人居环境形势值得警觉

2006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中国城市环境保护》报告指出:我国城市环境出现三大新问题:一是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日益显现;二是城市机动车污染更为严峻;三是城市生态失衡不断严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③媒体报导:北京没有了萤火虫,麻雀成群的成都平原如今没有了麻雀。城市自然生态失衡最终将危及城市居民。1983年,联合国环保组织对我国北京、天津、武汉、广州4城市抽样调查发现:这4城市由于空气中致病物超标,预测比正常情况下每年要多死300-400人。我国卫生组织在上世纪80年代对北京、上海抽样调查发现:万人癌病发生率指标,由郊区到市中心呈上升曲线。当前,我国不少城市的“热岛效应”、“峡谷效应”、“荒漠化”、“堵车和拥挤”等“城市病”在升级。

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若何?

1.3 钱学森提出的城市发展方向“山水城市”

20世纪90年代,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先后写了68篇文章和书信,提出:“社会主义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④之后,又在给鲍世行先生信中提出:“山水城市是21世纪城市。”⑤

“山水城市”是哲学文化理念,这里的“山水”二字代表“自然”。因此,可以直说为“山水城市”是与自然相联系的城市。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社会空间,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城市从来都是与自然紧密相连。从当前追求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角度分析,城市联系自然会形成惬意的人居空间。其一,人与自然的生态链决定,人不能离开自然。科学测定:一个成年人一昼夜24 h需要吸入0.75 kg氧,呼出0.9 kg二氧化碳。而1平方公里阔叶森林非落叶期,一昼夜24 h能吸入0.9 t二氧化碳,释放0.7 t负离子氧。若此,一个人的正常生存需要至少约10 m2的林地与之生态平衡。其二,自然山水和花草树木空间是人类心灵审美的精神寄托空间。按照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理解,这是人类的“本我”需求。人们历来的游山玩水,特别是时下风尚的生态旅游,说明到自然中去是人类的本能需求。

1.4 “天人合一”建设城市是中国人的历史经验

城市不离开自然,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天人合一”观。这就是依据“风水术”为城市选址,建设城市。3000年前,即公元前1047年,周武王灭商,统一天下,选址洛阳为京师时,首先察看山水环境:“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南望三涂(山),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雒伊而后去。”(《史记·周本纪》)具体开工建设时,周公姬旦又再次审山度水:“我乃卜涧水东,汭水西,惟洛食(吉兆);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尚书·洛传》)之后数千年,中国人依据“风水术”选择城址、村址、家居地址、以至陵墓,成为中国人的世俗风尚。

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J·O·西蒙兹教授在他的《21世纪园林城市》一书中说:“历史证明,世界最为和谐适合居住的社区不在今天,而在古代文明时期。例如在古代中国,社区不仅与自然山水环境相协调,而且与地下能源的流动方向,日照范围,以及无垠复杂的宇宙星系相协调。”⑥这案例中国多多。尤为13朝帝都的古代洛阳,特别是7-12世纪的唐宋洛阳城,背依邙山,面对伊阙,伊、洛、瀍、涧四水绕城,洛水穿城,伊、洛二水引入里坊,致使“家家流水”,“家家园林”,“家家种花”,“牡丹甲天下”,“公卿贵戚宅邸园林千所”。而城北、城西又有约600平方公里的林苑(为城市建设蓄积建筑木材,为城市居民提供日常生活薪材)。用今日眼光评价,这是一个地道的园林城市、生态城市、

1.5 西方现代城市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也是追求城市联系自然

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之后,由于城市人口迅猛增长,住房紧缺,环境污染,城市人居环境恶化。面对如此,一百多年来的西方贤达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理论,并不断实践、发展。19世纪中叶,英国企业家、慈善家R.欧文(1771年~1858年)提出建设“共产主义新村”。19世纪末英国E.霍华德提出建设“园林城市”(garden city。有译为“花园城市”、“田园城市”)。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1882年提出了“带形城市”(linear city)。法国建筑师勒·葛布西耶(1887年~1965年)提出“阳光城市”(“现代城市” conceptual modern city)。美国建筑师F.L.莱特(1867年~1959年)提出“广亩城市”(broadacre city)。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1910年~1961年)提出“有机疏散”论(theory of organic decentra-ligation)等等。如上诸多理论的核心,都在改变城市远离自然的弊端。这些理论都进行了实践,并影响了西方现代城市的发展。此间“森林城市”、“生态城市”也相继提出。直至21世纪的城市发展,J·O·西蒙兹教授仍坚持是“园林城市”方向。

1.6 “山水城市”的理论内核与西方城市发展方向一致

中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审时度势,结合中国文化提出:“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的社区。”⑦他强调:“山水城市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⑧“山水城市的概念是从几千年的人居环境的构筑与发展总结出来的,它预示了21世纪的中国新城市。”⑨

事实上,世界发达国家,如美、英、法、德、日等国在二次战后的上世纪50年代,开展了“卫星城”建设,英国开展了“园林城市运动”,如伯明翰,百万人口,保护旧城,新发展区采取了像“天女散花”一样的“组团布置”在城郊。最终形成“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家居园中”的城市风貌。

近30年来中国城市发展,不少采取了“摊大饼”式发展,其后果使“城市病”加剧。

今后若何?

应该同步人类城市发展方向。“山水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哲学理念。“山水城市”区别于西方学者的提法,在于除强调“自然”之外,还强调“文化”、“艺术”和“高科技”。一句话:“山水城市”强调“自然”和“中国文化”。

2 “中国文化”“山水城市”的灵魂之举

城市是人类最大的社会聚居空间,最大的文化载体空间。

这里的“文化”是广义概念。即“城市文化”包括了城市的历史文化,时代文化,空间艺术,科学技术,制度体制和市民行为风俗,以及市民的价值取向等等,是全方位的文化概念。毫无疑义,城市全方位的最佳文化状态,必然是最佳宜居城市,最前列的时代城市。

文化是社会发展前进的根本保障。美国哈佛大学文化学家S·亨廷顿教授说:“社会成功的根本作用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⑩城市皆有文化,只是个性差异和优次之分。钱学森强调“要有中国文化”。

21世纪的中国城市为什么要突出“中国文化”?

这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潮流趋势。在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文化趋同化形势下如何对待民族文化?被称为结构主义文化人类学宗师莱维·斯特劳斯在他的《种族和历史》一书中的研究结论是:“世界文明只能是各种保存各自独特的文化在全世界范围的联合,而不是别的什么。” 中国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传承宏扬。

法国艺术史学家于依格在他的《黑夜呼唤黎明》一书中大声疾呼:“拯救当代人类道德危机的,一是艺术;二是宗教;三是东方文化。” 这里的“艺术”指美育治世;这里的“宗教”指基督教的“博爱”和佛教的“普救世人”思想;这里的“东方文化”指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孔子的“仁人”思想(“仁者爱人”,“泛爱众”)。1989年、1995年,世界诺贝尔奖得主两次在巴黎开会,发表宣言,对于世界未来社会认为:“还得到孔子那里找智慧”。尤为老子的《道德经》思想,如自然本体论和“天人合一”思想(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多元共生思想(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性善思想(八章:“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治善,事善能,功善时。”);和谐化解矛盾思想(四十二章:“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反战思想(三十章:“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反对非正义战争思想(六十九章:“抗兵相容,哀者必胜。”);民本思想(十章:“爱民治国。”)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民生思想(八十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等,都是引领时代的哲学文化。尤其“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共生共荣思想是时代和平发展的主题文化思想。相比之下,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社会达尔文主义”主张人类也“优胜劣汰”所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强权政治”导致的人类灾难,21世纪的人类主题文化必然走向和平发展,共生共荣。中国文化的主题是“和谐”,是历史潮流所向。有学者提出:“21世纪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道’文化在21世纪将成为显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21世纪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复兴时期”。无容置疑,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城市文化亦应突出“中国文化”。2006年10月全国市长会议,温家宝总理致辞:“要建设特色城市,所谓特色,就是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钱学森强调的城市文化包括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科技文化、艺术文化和城市民生等等全方位的城市文化。他说:“把中国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是山水画溶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概念。” (请注意,这里是指艺术文化意韵,不能单纯理解为复原“古典园林建筑”。)

“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园林,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座大园林, 高楼也可以建的错落有致,并在高层用树木点缀,整个城市是‘山水城市’。”

“中国的建筑学要同城市学结合起来,形成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中国文化并不排除在建筑和城市建设中充分引用现代科学技术,相反,我们应该将二者融为一体,构筑21世纪的山水城市。”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