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宅子
南宅子是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该宅第坐南朝北。因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所以当地人又把南宅子叫做“大槐树下”。

胡氏大院楼门局部(图片来源:百度)
南宅子是一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古朴典的明清建筑。
南宅子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合,由天井、前院、中院、后院、书房院、后花园等组成,现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国保古建筑面积为860平方米,民居保护面积2400平方米。大门上书明代榜书“副宪第”三字,两边分别写着:“赐进士第分巡陇右道右参政李国士为”、“中宪大夫整饬雁平道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立”。
大门位于坐南朝北院落组群的东北角,以独立建筑物出现,这种形式在天水古民居中独一无二。进入大门首先是一个小天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门,西垂花门上康熙已酉年书“桂馥”二字依稀可辨。
南宅子是标准的四合院形式,东西为厢房,坐南朝北的主房为明代过厅。前、后院是南宅子建筑群的主院,是主要活动区;东院为副院,是生产区;仆院和杂院是服务区。这种布局功能明确、动静分明,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整体东区是民居保护所在地,由大小14个院落组成,古民居建筑60多座,该区民居建筑种类繁多,有古秦州大家小姐居住的绣楼、地方特色的云罗厅,也有名噪国内外的“天水古楼”等民居古建筑,目不暇接。据天水市文化局负责人介绍,南宅子也是天水民居最集中的展示馆。
南宅子完整地保存了从明到清民居建筑的格局和风貌,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2003年,由天水市博物馆负责维修后,建成了天水民俗博物馆,展出了以天水为主,包括陇右地区的上千件民俗文物。南宅子其科学、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唯一的,全国也罕见,为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历史资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化旅游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