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二
科技:木头竹子也是理想建材
印度馆占地4000平方米,其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座半径达37米的传统穹顶,制作这一巨大穹顶的材料不是钢结构,而是传统的木头和竹子。
据印度贸易促进组织主席、印度展区总代表苏巴什·帕尼介绍,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印度馆从建设到布展的最大特色。印度馆大穹顶正是在“中国竹乡”———浙江安吉加工制作的,通过对传统建材的继承,弘扬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从设计图看,印尼馆宛如一户热带人家,不仅庭院里芭蕉棕榈翠绿葳蕤,几排修竹甚至穿透四层高的屋顶,成为一个独特的标志物。
印尼馆建材以至展馆内表现印尼家庭生活的许多用具也离不开竹子。印尼贸易部长冯慧兰说,与中国一样,竹子在印尼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坚韧挺拔,面对困难,能屈能伸。
占地3000平方米的瑞典馆,有1/4空间是用新型木材建造的。
现代建筑能靠木材支撑吗?面对这样的疑问,瑞典展区总代表安妮卡·雷姆比说:“瑞典馆的展示主题是‘创新之光’。我们想让观众一进展馆就树立一个新印象,即木材不仅是造纸原料,更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资源乃至生活方式。只要加入了创新科技,木材可以像钢材一样坚固耐用。”
同样来自北欧,挪威馆不仅使用木头盖房子,而且为展馆选择了全木结构。
“挪威馆的主题是‘大自然的赋予’。我们选用木结构,不仅体现了挪威丰富的森林资源这一特色,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挪威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存的传统。”挪威政府总代表阿里尔·布利克斯鲁德说。
挪威馆独特的外形,是挪威森林的化身。这一从18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的设计,是挪威一对夫妻设计师的杰作。为了适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展示要求,这对夫妻设计师专门花了一年时间研究中国文化。最终,他们在高大挺拔的胶合木立柱外,加入了竹子柔美的装饰,将东西方大自然精华融于一身并释放出文化感染力。
丈夫赖因哈德·克罗普夫认为,作为挪中两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木结构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大潮中,依然具有生命力。通过科技创新,木结构建筑同样可以大尺度、防火性能良好。“森林是可再生资源,木结构房屋更环保,让人更贴近大自然。”
妻子西夫·海伦妮·斯唐厄兰告诉记者,虽然是木结构建筑,但挪威馆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运用风能、太阳能方面并不逊色。
在占地2000平方米巴西馆中,可回收利用且独具线条美感的环保木材将成为主要布展材料。巴西进而还将借世博会舞台向全球宣传自身的一系列与树木相关的环保举措,其中一项是:与2008年相比,2017年全国森林砍伐量将减少七成,同期植树造林面积增加一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