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岑岩:2012住宅产业化的春天
发布时间: 2012-01-13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元旦的钟声刚刚敲响,2012年已然到来。

尽管正值隆冬,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一派银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景象,但当我们展望新的一年行业新发展时,身为住宅产业化工作的践行者,却在浓浓的冬意中,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盼望已久的住宅产业化的春天正在到来。

12载星火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住宅产业化事业不平凡的一年,距离住宅产业化纲领性文件——1999年《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若干意见》(国办发【72】号文)的发布,已经过去整整12年,亦即传统农历中一轮生肖的轮回。回头来看,当时住宅产业化的基础条件尚不具备,也因此以万科为代表的企业在住宅产业化的道路上前行得十分艰难,但实施住宅产业化的理想却一直在行业激荡。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住宅产业化事业不平凡的一年

12年来,经过几批人的艰苦努力,我国的住宅产业化事业从无到有,顽强地生长起来,并在2011年星火遍地。

这一年,国家将保障性住房建设提高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基本国策的高度,提出年度建设1000万套、5年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的宏伟目标,行业敏锐而清醒地认识到,保障房建设必将成为住宅产业化最重要的抓手和实施平台;继首都北京之后,我国最大的经济城市上海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出台了对预制装配式住宅实行建筑面积奖励的政策,提出了“十二五”末全市新开工建设住宅20%采用工业化预制装配式住宅的确切目标 ;北方工业重镇沈阳也获国家批准成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业园”,引进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进驻,并开展了轰轰烈烈的试点工作;而继住宅产业化引领者万科之后,一大批知名企业纷纷提出要向住宅产业化转型……

在政策与企业双推动下,住宅产业化发展势头迅于以往,正由点到面,由试点示范项目向全行业扩散,由单项技术实施方案向技术集成尤其是向工业化预制装配住宅转变,由惟一的试点城市深圳向北京、上海、沈阳、安徽、江苏等多个省市扩展,由多年前零星微弱的“星星之火”渐燃出“燎原”之势。

历史性机遇

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有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带来的机遇,也是住宅产业化工作者多年努力推进的成果。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大发展,是全体住宅产业化践行者的共同责任。

首先,住宅产业化符合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要求。资料显示,用住宅产业化(工业化)方式建设,可以节约木材消耗53.5%,节约用水36.4%,节约用电30.8%,减少建筑垃圾36.9%;假设2012年度全国共需建设10亿平方米住宅,20%的住宅采用住宅产业化(工业化)方式建设,可以节约用电34.7亿度(相当于葛洲坝电站3个月发电量),节约用水12353万立方米(相当于11.5个西湖的水量),节约木材60.5万立方米(相当于0.8万公顷的森林)。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科学发展、节能减排政策和技术支持力度的加大,住宅产业化必将大有可为。

其次,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依然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历史性机遇。2011年,中央政府对保障房建设工作高度重视,一方面采取了许多严厉措施,督促地方政府真正落实;一方面也对建设、科研、规划、标准等单位提出了具体要求,如编制有关标准图集等。这些都为住宅产业化在保障房建设领域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都已经证明,政府主导的公共住宅建设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特别是起步阶段的最重要抓手和实施平台。

二战后的欧洲饱受战火蹂躏,城市中大批市民急需住房且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从而催生法国、丹麦、瑞典、英国等国以工业化的方式大量兴建公共房屋,解决了城市住房短缺的问题。日本也同样如此,二战后由政府和政府控股的住宅公团通过大量兴建公共住宅,有力地推动了其住宅产业化、尤其是标准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香港从1953年起兴建公屋(公共租赁房),自上世纪70年代始采用标准化设计,至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工业化生产和机械化方式施工住宅,逐步培养并完善了建筑设计、构件生产、现场施工、质量监督等全产业链,经过了近20年发展后,至2001年出台建筑面积奖励政策,以鼓励发展商采用工业化方式施工住宅。新加坡也走过了类似的过程。

上述国家和地区在住宅产业化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技术和有效的市场需求,都是利用了政府大量建设公共房屋这一需求,开始采用标准化设计,并由政府主导进行研发,开发出适合本地的住宅产业化建设体系和技术体系,随后在批量生产和施工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并且形成完整的住宅产业链,进而逐步引导开发商参与进来。

事实上,前些年我国住宅产业化事业举步维艰,可能正与没有大规模建设公共房屋,缺乏有效市场需求和技术研发需求,住宅产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关。而保障房建设任务的提出,恰好提供了这种规模需要,这正是住宅产业化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燎原可期

然而, 尽管目前全国保障房建设任务量大、时间紧,但住宅产业化政策和技术储备均严重不足。如何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在接下来的1年~2年内,在保障房建设的高峰期,推动住宅内产业化大发展,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房地产发展转型期企业发展的自身需要。在过去几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黄金期”,开发商屡屡推盘屡屡迅速售罄,在这样的快周期下难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企业也缺乏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动力。而目前房地产业普遍认为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开发商和施工企业也有了技术进步和升级转型的内在要求。

笔者在与香港同行交流时,他们曾提出住宅产业化(工业化)发展的四个条件:建筑工人工资提高、建筑工人数量不足、施工场地狭小、施工现场环保要求严且建筑垃圾处理费用高。

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珠三角地区,建筑工人的工资增长将近50%,一个熟练的钉模板工人的日薪将近300元,月工资收入超万元,可以养活4个大学毕业生;并且80后的农民工二代普遍不愿从事建筑行业,建筑工人开始短缺;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建筑施工场地严重不足;而且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施工时间严重受限制;并且建筑垃圾处理费用逐渐增加。四个条件基本具备,可以预见,在未来3年~5年间,大规模推广住宅产业化(工业化)施工的条件会慢慢成熟。

在这些现实条件下,加之2011年间各级政府和社会大众都高度关注保障房建设,全国许多城市都已在住宅产业化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许多大企业也提出了要向住宅产业化转型的内在要求,有理由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住宅产业化的春天一定会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 Hele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