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会为中国带来的启示
曾以设计上海博物馆而闻名的建筑师邢同和参与申办了世博会,并在2003年出任上海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他认为本届世博会将对中国今后的城市规划带来启示。
“整个世博园的开发与规划对未来的发展很有预见性。30%的世博园区会保留下来,市政管道系统都已做好,不需要再建。”而这种预见性恰恰是之前的中国城市规划所缺乏的。比如现在的浦东,由于地下空间没有连接起来,现在再要连接就非常困难。如今从金茂大厦走到东方明珠非要开车才行。
而此次世博园对“生态城市”的探索也是全方位的。世博园区不仅在利用太阳能、实现供水循环、解决污染等方面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且展馆所用的材料本身就是对“生态城市”概念的展示,新型环保材料很多,还有用废砖做的文化墙等。
郑时龄也认为世博会可以让上海实现城市的“再城市化”,也就是对现有城市的优化。比如,对上海市区内“上只角”,“下只角”的区域差异问题,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以及公共服务资源(便利店,书店,中介等)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优化方案。还有改善城乡结合部与中心城区差别过大的问题等,同时还包括使得地铁站融入到城市生活之类的细节问题。
对于中国当前迅猛的城市化进程,邢同和认为有两个方向:“一是‘垂直城市'的方向,把城市建得越来越高。这个方向需要考虑发展无害工业、地下交通以及完善旧城改造。巴黎在新区建设垂直城市,也是一种方案。二是发展小城镇。小城镇首先需要定位。根据人口规模、传统文化,建出个性化的小城镇,而不是追求规模和人口。法国葡萄园中间的小城镇就很舒服;美国一些小城的大学运动场,是整个城市公用的,很环保。”他指出,这些城市规划,十分考验市政管理的水准。
产业结构和文化保护问题则是邢同和强调的另两个重点。“污染工业不应该从大城市转移到新城镇,而是要解决结构改造,用新的设备,改善循环系统,使之变成不污染的。”而文化保护则需要城市文化理念的支撑。邢同和说:“现在北京知道四合院可贵了,上海知道石库门好了,但已经被拆掉不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