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南方建筑的文化符号(图)
|
|
发布时间:
2010-04-29
来源:网友若只是初见投稿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成为广州街景主格局

广州骑楼在20世纪20年代,迎来全面大发展。除了其本身的优势,它与政府制定相关法规,进行全力推动有关。
杨宏烈介绍,骑楼法规,原是19世纪东南亚英国殖民城市中,以华人街住宅区为对象而设。清末民初,不少出国学习土木工程的人员,投身广州市政建设,引入骑楼法规,试图以此改造广州城市面貌。
当时,在政府主导下,广州拆城垣,大规模推进“都市改造运动”。政府采取“影响最小,破坏最小”的办法:制订广州沿路建设骑楼的计划及有关实施细则。1912年,政府颁布《取缔建筑章程及施行细节》,规定:“凡堤岸及各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之用……”并且,“骑楼两旁不设用板壁竹笪等类,遮断及摆卖什物阻碍行人”。依此条文,建造“有脚骑楼”,是沿路建房者应尽的义务,而且骑楼下面是公共通道,不能私自占用。
1918年,市政公所成立,政府对骑楼的材料、形式、施工、构造等细节,进一步作了规定,全城建造骑楼进入稳步实施阶段,骑楼开始在城里雨后春笋般涌现。
见证城市商业繁华
适合广东气候的骑楼,与广州近代商贸繁荣相伴而生,国内最早的骑楼商业街市,就是从广州开始。
广州的许多老字号,早年都是从骑楼街崛起,然后名扬全国,甚至海外。
广州中山四、五、六路一带,是广州最早的商贸区,这里在繁盛期,集中了全市70多家老字号店铺。广州历史上曾有100多家百年老店,其中多在这一带安营扎寨。
据老一辈广州市民回忆,以前走到中山四路“新以泰”店门口时,一眼望过去,骑楼两旁的幌子密密麻麻,老字号店铺鳞次栉比,一派繁华商都的气象。其中,建于清代的就有7家,包括“致美斋酱园”、出售文房用品的“三多轩”、“新以泰”、“孔旺记”、“惠如楼”、“妙奇香”等。
此外,中山路还有新华电影院、艳芳照相馆、菜根香素食馆等,餐饮、娱乐、购物一应俱全,好不热闹。至于上下九、第十甫一带的骑楼,繁华程度丝毫不亚于中山路。那里的老字号也有很多:布匹成衣有“纶章”、鞋有“鹤鸣”、腊味有“皇上皇”,餐饮则有广州酒家、陶陶居、莲香楼等。这些经过岁月洗礼的金漆招牌,在当时俨然是广州的代名词。广州的商贸由它们带旺了一百多年。
骑楼文化辐射各地
翻开广州地图,或许你难以想象,历史上,在广州老城区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里,密密麻麻分布着59条骑楼街路段,总长40多公里。它们大部分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兴建,以人民路和中山路为坐标轴,北至东风路,西至龙津路,南至同福路,东至东华路。
在这个规模宏大的骑楼分布图中,有蜚声海内外的上下九路、北京路步行街,还有不少广州人耳熟能详的街道:第十甫路、长堤大马路、六二三路、解放路、大新路、西濠二马路、靖海路、万福路、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大德路、文德路、吉祥路、惠福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等。骑楼甚至延伸到了当时仍然是郊区的珠江南岸。
当时,广州老城区最主要的商业集中路段,主要采用骑楼这种建筑形式。骑楼,是那个时代广州街景的主格局,也成为这座城市最亮丽迷人的独特风景。
事实上,以广州为中心的骑楼文化,沿珠江水系,辐射很广。广西、福建、贵州、云南、浙江、江西等地,后来陆续出现骑楼或骑楼街市,在上海、武汉等城市,骑楼甚至成为“广东街”的标志,是广州的文化标签。
|
责任编辑:
畅言网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