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浪潮下的尚德能否再次破茧成蝶?成立公司和家庭基金会赞助环保社会行动和教育,参与查尔斯王子在中国的古琴和四合院项目,担任阿尔•戈尔基金会的国际顾问,施正荣认为,奉献环保是社会上层有识之士和精英的责任。
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5月,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第一个神话的缔造者施正荣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千回百转,局外人很难想象。
20008年10月,硅原料还处在紧张状态,尚德仍在推行战略扩张。然而11月情况开始明显恶化,多晶硅、电池、组件价格以惊人的速度下跌:主要原料多晶硅曾被炒到每公斤500美元而现在仅为50-60美元,光伏组件价格则已由年前的每瓦3.7美元跌到接近1.5美元。2006年与MEMC签署的多晶硅10年长单2年后便成了负累,四季度财报由赢利转为亏损6590万美元。12月,一度传出因投资人抛售股票,股价大幅下跌或将被收购的消息。今年1月,裁员4000人、管理层集体降薪的传言被媒体反复渲染……
太阳能屋顶计划:光伏泡沫破灭后的转机不久前的3月26日,财政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因补助方向主要指向太阳能屋顶,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太阳能屋顶计划”。消息发布当天,已暴跌近90%的美国道琼斯中国太阳能概念股立时全线上涨,戏剧性地回应政策利好释放出的积极信号。无锡尚德更飙升43.82%,成交量高达2291.71万美元。
施正荣的反应是立刻给美国总统奥巴马写了一封信, 称赞其10年1500亿美元投资新能源、3年翻一番的改革为“罗斯福新政以来最激进的公共支出计划”;同时表达了自己的绿色梦想:“实现太阳能发电成本与传统能源持平,让家家户户用上太阳能光伏。”要知道,尚德2007年10月便在旧金山设立了美国区域总部,现在那里已有超过60人的团队;不久前其合资公司Gemini Solar在德州奥斯汀赢得了目前美国最大的太阳能电厂项目。所有这一切是否说明,尚德已准备在美国市场投放更多精力?而就在两天前台北的“两岸太阳能光伏产业合作及交流会”上,施正荣还强调美国太阳能发展仍有许多不确定性,把希望过多押在美国市场是“一种赌博”。
冥王星技术:光电转换效率新突破

施正荣(图片来源:百度)
第二天,3月27日,坐在笔者对面的施正荣满面春风,无从得知这是不是他数月来最轻松的时候。这一天中午,他要出席《财富》杂志专门为他举办的“亚洲年度经济人物”颁奖酒会和午宴。在世界第一高度的上海柏悦酒店,尚德的高层与核心合作伙伴济济一堂。施正荣接过《财富》杂志亚洲编辑Bill Powell的授奖,获奖感言结束语是:面临世界经济危机百年未遇之变局以及成立以来最大考验的尚德,正走在逆境重整的路上。
席间《财富》杂志2009年2月号—以施正荣为封面人物的那一期随处可见。封面图片背景是尚德无锡总部新建的,整面太阳能电池幕墙的新能源大楼里的一片绿竹。通过采用光伏发电和其他建筑节能技术,这座大楼的大部分能耗可由建筑物自身供给。整栋建筑颇具现代感,整洁、开阔、通透,多处可见绿植和其他布景。除了对晚9点后电梯关闭、楼梯间采光昏暗有些抱怨,挑剔如长处其间的员工也对环境再无指摘。这或许与他的性格有些关系:物理学科研人员出身的理性和逻辑性;遵循着严格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不熬夜,注重效率。
施正荣自嘲,即便是最难熬的去年四季度他也照样吃得饱、睡得香。在他看来这是应对危机和转折的应有态度—平常心,让企业与产业一起回归理性。“金融危机跟天灾人祸没什么区别,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尚德也一样。这两年行业发展很快,进入者很多,供大于求是不可避免的,只是金融危机将这一切提前了。”施正荣觉得暂时的低潮对产业长期发展是有好处的:“这几年来尚德一直没有喘气的机会,现在正好提高内部运营效率,把最新的冥王星(Pluto)技术推广到生产线。”
这项技术来自尚德的首席技术官Stuart Wenham博士,他刚刚获得了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旗下的技术商业化机构NewSouth Innovation(NSi)授予的2009年度最高发明奖。这项技术是突破性的,应用在商用级太阳能硅片上单晶和多晶光伏电池的转换率分别为约19%和17%,较传统丝网印刷晶硅电池电力输出量多12%。目前尚德已经将之商业化,并计划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开始出货销售。
对于技术资本,施正荣绝对自信:“我们的技术水平在国内目前没有一家公司能够相比,国际上也仅有一两家可以媲美,但制造成本比我们高。”别忘了,他本人就拥有十几项光伏技术专利,是以非专家很难质疑他对“薄膜太阳能泡沫论”的坚持:“一年半前我就讲了薄膜太阳能是泡沫,因为技术没有实质性的发展。我自己搞薄膜搞了一辈子,还没发现一种技术可以让转化率高于7%。所以在这一轮冲击中,第一个牺牲者就会是薄膜。”箭头直指众多竞争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