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地域建筑的魅力与启示
发布时间: 2010-02-02   来源:网友北柠陌寒投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作品,常常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迈耶的德国法兰克福博物馆以轴线和单元旋转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北京菊儿胡同的改造工程,贝聿铭的香山饭店。云南民族博物馆,厦门高崎机场候机楼,上海金茂大厦对中国“塔”的联想等等。或许这是表现了自开放的地域特征而为世人赞赏,然而“地域”面对网络时代,虚拟空间与场景,经济全球化等,虽客户正慢慢地被“现代人”所遗忘和不削一顾。可否定传统与地方性的存在所导致的千篇一律,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若不加批判的采用西方模式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但肤浅地模仿地域传统也非良策,这样做,既不能更新传统之内涵,也不能适应今日之需求。

在新与旧,地域与国家间努力寻求综合,探寻开放的地域建筑创作之路,是摆在我们设计者面前的一个古老的新课题

地域是指有着同质的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特性的“面积相当大的一块地方”其中,同质的地理环境包括相近的日照,温度,湿度,风向,风力,雨景,地形,地貌,土质及生物等;同质的社会文化特性包括相近的社会体系、人口结构、生活方式和丰足习惯等,地域性建筑受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所制约,并由此构成了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基本特点。

西安古城一隅的“高家大宅”(图片来源:百度)

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多变,气候多样,地域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从建筑史看,地域性建筑的变化远远大于时间上的变化,因此地域性建筑已成为中国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色,如我国各地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好比生物链一样维系着中国建筑文化的新陈代谢和多样均衡;多数官式建筑的基本建造手法也都是从民居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并使之广泛传播的,因此地域性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所在。

地域性建筑的魅力

1) 地域性建筑是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社会适应性的统一,从空间角度看,内部环境更多地体现了人文适应性和社会适应性,而外部环境则主要体现了自然适应性。

(1)地域性建筑旺盛的生命力是与自然相适应、相协调的结果,我国气候种类包括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等,地形包括平原,河谷,高原,丘陵,沙漠等,在这种复杂的自然环境里,地域性建筑如遍地开花般的应运而生,如江南水乡、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客家建筑文化、干阑式建筑文化、蒙古包、新疆维族民居,西藏的藏雕楼、北方的四合院,纳西族的井干式木楼房、西北的窑洞等等,这些不同的营造方式,成为对自然的某种程度上的诠释.

(2)人的生存需要包括生物性需要和文化性需要,其中的基本生理需求相差无几,但是不同的文化观念决定了不同的居住形式和空间形态,各地特有的人文环境,孕育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技术个性,影响着当地建筑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域性建筑像一面全息的镜子,涵盖了当地的历史、地理、哲学、美学、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折射出丰富的人文信息。

(3)人是社会的动物,而建筑是人为的,且为人创造的,因此离不开人的社会属性。建筑的形制,构造样式,功能布局、空间形态,装饰题材等,都是体现宗法礼教、社会特质,生存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等重要的物化载体。

2) 地域性建筑显示了一定的适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各地的地域性建筑因当时当地的交通,经济及政治等条件的制约,形成了朴素的世界观,在建造是自发的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成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典范

这些可再生、可循环的物质减少了建造全过程的能源消耗,并达到一定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