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D里的艺术区
北京最繁华的地方就属CBD了,在很多人的印象里CBD是一个商务中心,实际上在CBD的核心地带也拥有文化创意艺术区。
被誉为“中国第一条艺术商业街”的
北京22院街艺术区
很多媒体在报道22院街艺术区时,喜欢用“北京最具人文气质的艺术型步行商业街区”来形容它,不过我们圈里人,却更喜欢称它为“人造美女”。22院街艺术区不同于北京其他的艺术区,植根于旧有的厂房、设备,而这条艺术街完全是“造”出来的。
很多人奇怪22院街,为什么要叫这样的名字?原来,在1986年4月到1991年4月我国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普通邮票,计三组21枚。这些普通邮票展示了我国从东北到江南,从青藏高原到台湾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它给了建筑设计师重要的启发和灵感——思考着是否有第22种风格,能完美地融合21种建筑语言,于是“22院街”的名字诞生了。
寻找22院街艺术区
寻找22院街艺术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它虽然位于CBD的区域内——百子湾,但是百子湾这个地方的公共交通却并不发达。如果是自驾车前往很方便,但如果是乘坐公交车前往,要走相当的距离。我去探访那天还是选择了乘坐公交车前往。
我在东三环路的双井桥北下了公交车,我来之前有网友建议,要先找到双井医院,因为22院街艺术区就在双井医院的东北角。我一路打听下来到双井医院时,我依稀记得这一片地方我来过。那是几年前,为了寻找北京五镇之一的木镇,我来到过这里。这一带原叫黄木厂,是明代的皇木场遗址。明代营建北京皇城的木材,都堆积贮存在这里。
明永乐年间,在营建北京城时,曾按照中国传统的地理观,在城的东、西、南、北、中,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八卦之说,与“天干”巧妙结合,设置了镇城的宝物。因东方属甲乙木,于是城东设为木镇所在。因此在宫殿和长陵的工程营造完毕之后,特在皇木场,留存一根巨大的金丝楠木,作为镇城之宝,并设官兵守卫,以昭示久远,保障平安。这棵巨大的金丝楠木,长6丈有余,相传当时两个人骑在马上隔木而立,谁也看不见谁,可见直径之粗。
到了清乾隆年间,相传“神木”托梦乾隆皇帝,说自己被冷落多年,刀斧加身,满身伤痛。于是乾隆皇帝亲临皇木场视察,被神木所折服,亲书《神木谣》并立碑纪念,又建筑了七间相连的瓦房,把“神木”覆盖起来,周围用青石栏杆围护,以避风雨侵蚀。
那一年,我为了找寻这块神木碑,只身来到已经荒废的皇木场,我还记得也是在这样的冬日里,我拿着小本一字一句地抄录《神木谣》。那时碑和碑亭还在。现在神木碑所在的地方,已经是一片工地,工地被围墙紧紧围住,任何人不得入内,也就无法知晓神木碑的命运了。
顺着这片工地的围墙,我一路往北,远远地看到了一座黑色的高楼上“22”的字样,我猜想22院街一定就在哪里。22院街与“神木”相伴而生,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离艺术街越近,艺术的气息越浓,街边上枯燥的工地围墙,不知被谁喷涂上了各种创意的图画,这些图画将我一直带向了22院街。
作为北京首个艺术与时尚相结合的步行商业街,它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安静、充满了个性。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是抽象了的中国不同地区民居建筑文化符号与特征,如安徽的马头墙、北京的四合院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宅院、广东的镬耳屋、江南的四水归一天井院……
22院街的定位是“中国o国际画廊街”,在这个闹中取静的黄金地段,国际画廊、拍卖机构、艺术家工作室、国际雕塑广场以及创意型餐饮、酒吧等配套设施完善,建筑风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站在艺术前沿的尚8
同在中央商务区的尚8,与22院街艺术区又有不同。这里的地理位置更具有优越性。它雄踞东长安街,西临国贸,东靠万达,北倚CCTV,南对BTV,这样的位置,更使尚8成为关注的焦点和媒体聚焦的中心。
尚8拥有时尚体验馆、国际画廊、艺术工作室、文化会所、设计公司等,这里有超乎人们想象的创意,还有代表着大工业时代的厂房,在这里可以找到这座城市最具活力的意识形态和最富趣味的生活方式。
尚8所在的地方,旧称郎家园。郎家园地在清初为户部尚书郎球封地,后为郎氏坟地,郎球属正黄旗,清太宗时官刑部承政,列议政大臣。不过后来在北京,郎家园出名的不是郎球,而是郎家园枣。郎家园枣形细长,肉细,酥脆,甜蜜,名冠京华。上世纪50年代末,郎家园一带建设成国营工厂和宿舍区。
尚8以北京电线电缆旧厂房为载体,融合了当今最顶尖的时尚和艺术。在尚8的艺术展厅里随处可见工厂的老物件和旧陈列,经过重新利用,变身为具有新功能的创意家居,它们不仅是具有历史色彩的细节符号,更闪耀着创意的智慧。目前,尚8里不仅汇集了各种时尚潮流的店铺,也引来了众多明星名流的入驻。张亚东、刘仪伟、陈可辛等名人早已是尚8族一员。
北京的文化创意艺术区,给古老的北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艺术创意空间,这些艺术新地标,给北京城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