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城市建筑如何才能不“被夭折”
发布时间: 2010-06-25   来源:匿名网友投稿 

“我们设计50年的楼,你们20年就拆了,这是错的。”退休高级工程师郑祖华当着深圳市副市长吕锐锋的面,炮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将可拆楼宇的楼龄设为20年是个错误的政策,导致大量地产商和投机分子涌入旧小区骚扰业主。

政绩冲动下的城市建设必然是一团糟(图片来源:百度)

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132年,美国为74年。如果将原本寿命就不长的50年再度缩水到20年,这意味着一些倾其所有的“房奴”在银行按揭尚未付清之际,便又面临被拆命运。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今年4月的一次建筑节能大会上说,我国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消耗全球40%的建材,但这些建筑平均寿命只有25至30年。每年产生上亿吨建筑垃圾。20年就悲情夭折的建筑并非深圳才有,各地频现“旧楼新楼,拆楼声声声入耳;原官新官,规划新新新重来”的景象。

据《中国青年报》一项对4916人进行的调查显示,85.8%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过“短命建筑”。之所以这么多人不满意,是源于他们积蓄的社会财富在变着戏法地被“短命建筑”直接和间接地吞噬着。

不用说,一些公共决策者们视《规划法》如儿戏,将其当成橡皮泥,在一届届地捏着玩,其思想根源还是片面追求GDP的政绩意识。需要基本时间休养生息的城市形态,便一次次横遭一些领导“政绩冲动”的折腾。

更让人忧虑的是,一些“短命建筑”往往还是“突然死亡”,公众之前毫不知晓。所以窃以为,当前监督城市规划需要激活公众权利,让规划的命运与当地居民的意见并肩同行,惟有如此,我国建筑才能躲过夭折命运。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