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关系,还是让人去“感受”关系?建筑由谁来决定?建筑的时间靠什么去延续?

苏州博物馆一隅(图片来源:blog)
如果创新如贝先生所说“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那么首先要找到“传统”的基线。但其实贝先生也不属于这里,属于这里的只是他的籍贯、儿时回忆和狮子林的居住证。这让我想到许多国内当代建筑师,他们利用材料、布局、风水、古典学术试图与自己的传统挂上钩,建立中国自己的建筑形式,拥有一张行业国籍。但结果不仅毁了自己本可以自由翱翔的脑子,更害了把他们视为模范的后辈,让中国建筑在自己都不明白的玄学和西方人的建筑手法中绕圈子。如果我们珍惜自己的文化和国籍,为什么在拆老房子的同时又要模拟历史?如果我们想延续自己特有的空间和文化理念,那为什么学校课本里的园林宫殿只是几句和现代生活毫无关系的诗句?喊着继承,又同时遗忘,我们要从哪个“传统”上建立现代呢?
全球化影响下,国籍已被渐渐淡化,我们还需要死守建筑的国籍吗?与其强调出生地,不如强调其文化对当地人生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与其强调文化对当地人生活、思维和行为的影响不如借建筑,这个承载人的容器,试验未来文化将对当地人或外界人带来的各种影响。Peter Cook在奥地利设计的移动美术馆和周围传统的红顶居民房协调么?巴黎原始美术馆(Musee Quai Brandly)为什么不延续周围洛可可风格或者直接去模仿非洲茅屋呢?妹岛和世为什么不在古老的金泽市造一个现代的寺院?但是,从Peter Cook蠕动的大虫美术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住宅区的方向和动线;从Jean Nouvel的原始美术馆里我们看到了生态和工业的和谐共处;从妹岛的方圆盒子里我们看到了空灵又不清高的艺术态度。同样站立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上,但我们得到的是一种逾越之上的新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