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型建筑的使用寿命一般都超过50年,而我国“短命”建筑不在少数。调查显示,83.5%的人认为其“短命”的原因是“地方领导片面追求形象、政绩”,71.8%的人认为是城市规划缺乏科学性。接下来还有:豆腐渣工程(39.6%)、商家急功近利(36.3%)、审批拆除程序有问题(36.2%)、建筑设计有问题(28.8%)等(据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城市规划当然要科学、注重长远发展,还要兼顾文化和精神内涵。不科学的规划自然会导致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会让城市走很多弯路——但在很多时候,面对并不完美的规划,也似乎没有必要全部推倒重来,另行规划。
试举一例:前不久,福州市一投资1500多万元的校舍刚刚完工,便面临拆迁,因为政府在校址上要建中央商务区。建设中央商务区或者无可厚非,为此进行适当的统一拆迁也符合城市发展的要义,但纵然是如此,似乎也没有必要活生生把一所刚建设完成的学校推倒——在美丽繁荣的中央商务区里保留一所学校又如何?这并没有太高的运作难度,对规划适当进行某种细微性的调整就足矣。这样,一来可以避免巨大的浪费,二来可以丰富中央商务区的功能建设,何乐而不为呢?
由此可见,即便是面对缺乏“规划”的规划,首先应该恪守的一个原则应该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成本,不可一刀切“全盘否定”统统另起炉灶,造成无谓的浪费。须知,很多细节性的布局调整,就足以“盘活”一个落后的规划。当然,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考验着城市规划理念的可持续和衔接性。
都说巴黎这座城市一百年都没有过时,其实不是因为巴黎人一百年前的规划多么“完美”,而是人家心态务实,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对城市环境进行延续性地“修复”。事实上,规划本身就受制于时代和一定时期的发展现实,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还会遭遇人为因素的影响,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并没有学会“与时俱进”地对规划进行长远的“规划”。
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的城市规划严重受制于城市经济发展,凡是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规划”一路绿灯放行,哪怕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反之,就是另外一种情形——建设经济开发区,学校挡着拆学校,医院挡着拆医院,绝不含糊。说到底,这不是规划的问题,而是经济发展理念的问题。这种城市开发重经济效益和GDP而忽视人文精神的畸形发展观,如果得不到校正,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就是一句空话——说到底,让城市规划失去“规划”的根由,是主导规划的心态而不是手段和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