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派”设计师——俞孔坚
4月13日,在圆明园整治工程听政会上,一位哈佛归来的博士俞孔坚展示了他近几年拍摄的圆明园景观变化的照片。令他出乎意料的是此次亮相招来了一片质疑声:这位“洋博士”会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吗?
也许是气氛使然,一向以强硬著称的俞孔坚在接下来的论证中言词温和。“这是1992年4月份我拍的照片,这个地方现在已经完全被毁掉了,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了,植被的群落,乡土的物种烘托了圆明园作为遗址的悲壮、苍凉的气氛,它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独特的景观体验。”俞孔坚以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而不再是单纯的“参与者”了。
其实,作为我国第一代景观设计师,俞孔坚早在几年前就曾以一座岐江公园的设计引发人们的关注。此后,他又以“反规划”之台州案例和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校园两项目,赢得了国际规划荣誉奖和设计荣誉奖。这是唯一的美国之外的设计师同时获得两项大奖。能够拥有今天的殊荣,对俞孔坚来说绝非偶然。
1992年,俞孔坚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赴美国留学。1995年他获了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学博士学位,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哈佛获得这个专业的博士学位。随后,俞孔坚顺利地进入美国一所富有盛名的景观设计集团工作,因为经常有机会回国考察,此后两年中,俞孔坚断断续续访问了国内100多座城市。当他看到河流被污染,树林被毁坏时,或许是基于一种爱国心与使命感,他觉得自己在国外学到的专业该发挥作用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自从产生了回国的念头就一发不可收。1997年,北京大学创立了景观规划设计中心;2003年成立了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被邀请担任研究院的院长。有意味的是,为了实践的需要,俞孔坚创办了北京第一家景观设计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麻烦。他说:“1997年,中国建筑领域还没有景观设计学科,跟工商注册的人讲景观设计是怎么回事,首先要讲国外是怎么发展的,国内马上就要开始了……”。 直至2004年末,中国才确立了景观设计这一新兴职业。这个迟到的好消息让俞孔坚欣喜若狂,多年的努力终于没有付之东流。
目前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观念,以为建筑的主要功能不在于“看”,而在于“用”,景观设计只是建筑以外的“奢侈”品。尽管俞孔坚和他的景观事业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但在国内多数需要“补课”的人群当中,一场新一轮的对决正在悄然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