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观点部落  > 正文
与荷兰设计的“立场”对话
发布时间: 2010-04-02   来源:网友十年投稿 

来自荷兰和中国,分属建筑、产品、书籍和服装设计领域的8位设计师,以“设计的立场”为题,在荷兰文化馆呈现了一场风格特别的展览。作品虽然不多,但库哈斯、艾未未这样的名头却还是足以引发人的好奇心的,而事实上他们确实构建起了一个实用而又颇有别样意味的视觉空间。

荷兰人租下常德路800号的两个空间,作为临时性的“荷兰文化馆”,配合本国政府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做文化展示活动;世博会结束,这个文化馆也将完成它的使命。这也是参加世博会的国家中唯一一个设“馆外馆”的。作为它的首个展览,《设计的立场:来自中荷建筑、服装、产品与书籍设计的八种态度》所试图展现和强调的,并不只是荷兰人或者中国人怎样做设计,更主要的还是要表明,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好的设计作品跟好的艺术品一样,一定是有着鲜明的原创性和独特性的,并且二者的界限在日益模糊。同时,荷兰人还想要让我们看到荷兰开放、包容、多变的文化态度。

在建筑作品中,库哈斯设计的“台北艺术中心”,与中国的“都市实践”团队设计的“土楼公舍”就近构成了有趣的对应关系。库哈斯的作品看上去像个小型的未来世界太空城,以方形为主,外层多是玻璃墙,通体透出光亮,要是离远些看,甚至有点像一只机器蜜蜂。而“都市实践”的这件作品,除了借用了福建土楼圆形的大体模式以外,外圆内方的复合结构效果也令人耳目一新,它围绕保护起来的并不只是一个邻里共享的大院,更重要的还是那些低收入阶层需要安居的心。如果说“未来主义”的库哈斯通过作品提供的是“去那里”的召唤,那么现实主义的“都市实践”则是在温馨地提醒那些疲惫的人们“回这里吧”。尽管动机与风格皆不同,它们却都能在深处微妙地触动人心;虽然背景不同,但都在通过实践强调批判性和坚持立场的重要。

艾未未展示的是2006年的旧作“垃圾纪念碑”。这个装置作品所使用的材料和造型对于中国城市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用大理石雕成拆迁房常有的木板门的样子,然后仿照拆迁现场的路边地摊,将这些大理石门有横有竖有斜地堆放在一起。与现实里那些陈旧粗陋的木板门相比,这些大理石门所构成的视觉效果确实有些怪异。如果我们对应着前面提到的建筑作品来看,就会发现它的批判意味还是比较明显的,指向的是人的遭遇层面……有什么东西消失了?被拆掉的只是旧房子么?那些人的境况,真的得到了真实的描述和关注么?

首位进军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中国服装设计师马可的作品“‘无用’之‘土地’”,呈现的是“眼前未必有用但以后会有价值的事”。那些土色发白的笨重的衣服,陈列在干燥的差不多同样色调的土层上,看上去仿佛就是从土里生长出来的,或是用土里抽出的丝编织成的,至少也是刚刚从土里挖掘出来的遗物。这里面表达的是在生死之间的人与土地的那种难以形容的关系—那些脱离了人体的衣服,有些僵硬地铺放在土上,分明没有了人的在场,却又仿佛就是穿着它们的人躺在那里,他们的眼光正从土里、从衣服的褶皱里隐约透露出来,看着你。从这个意义上说,衣服永远都不只是日常用品,而是与环境不断发生关系的人的皮肤的一种延伸,透入衣服纤维里的已不只是人的气息与味道,还有人的灵魂的影子。所有这一切,我们确实可以称之为“无用”的,因为它超越了通常的“有用”的价值。因此马可所呈现的这些“土中之衣”,的确可以衬托出那些鲜艳名贵时装骨子里的肤浅。

获奖无数的世界著名平面设计师伊玛·布以书的形式呈现了自己的几件作品:“SHV 百年纪念册”、“设计万物”和“编织的隐喻”。它们会让你忘了眼前呈现的还是“书”,当你打开它们的时候,里面的内容已不那么重要了,真正重要的就是你看到、触摸到的一件如此精致的东西。相比之下,米未等三位设计师做的“书”则更为观念化,他们要反对的是中国社会的那种“求同的倾向”,那种“对变化的排斥态度”,试图通过一种注入了观念的特殊的“书”,去触及观者的思维。

整个展览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刨花压制成的木板搭建的现场,确实给人以新鲜而粗糙的视觉效果,空气里似乎也飘浮着这种板材的特殊气味。这样一种环境状态,会给进入其中的人带来一切尚未完成的感觉,会觉得这里的一切不是正要拆除就是正在开始新建。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