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扎哈·哈迪德:我不相信和谐
发布时间: 2010-08-24   来源:南方网投稿  转载自:国际知名建筑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如果你旁边有一堆屎,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

 “她是个天才,手上的功夫尤其厉害。她画图时,那是我见过的最坚定、最确信无疑的一双手,她画的效果图总是那么美,从来没有多余的线条,也从来不用去寻找线条,就像是你们的书法。”这是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对她的评价。在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中标之后,这位风头正劲的伊拉克裔英国设计师又来到北京,一处大型项目的设计效果图和模型已经陈列在客户公司的硕大展厅里。

扎哈·哈迪得(图片来源:南方网)

引笔者与哈迪德会面的途中,一位公司职员提醒说,哈迪德挺“有性格”的。确实,她的坚定、干脆同样体现在言谈中,有时是舒马赫的耐心解释才令哈迪德和她的建筑事务所的思路、对中国建筑文化的观点更清晰地呈现。当世界级的建筑大师越来越多地在中国的城市地表施展才华,他们对此地的看法令人好奇,也常常是有趣的。

哈迪德认为,现在的世界并非一幅单独的图景,而是有多种景象,一方面她不会为自己在世界建筑中如何定位想得太多,另一方面,她的志向是“绝不做边缘,而是逐渐成为主流”。

●北京缺少好的“街道生活”

高大复杂的城市立体交通 让城市变得冷漠(图片来源:百度)

笔者:对北京这座城市,您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

哈迪德:我想是城市规模、建筑的规模,宽阔的街道,各不相同的建筑物。各个时代的城市建筑复杂多样混于一处:寺庙、工厂、古老的欧式建筑……它们都那么近地集中在一起,我觉得那是北京令人兴奋的所在。

舒马赫:北京更像一个美国城市,而与欧洲历史悠久的城市不同。

欧洲城市大多建设于500年前,街道相当窄,建筑之间更加紧密、拥挤。

在这样的城市里可以有很好的“街道生活”。北京的城市空间主要是为机动车交通设计,你很难步行,因为马路太宽过街就很不容易。空间太大太远,到什么地方只好坐车,缺少好的“街道生活”,而且仍然存在严重的交通问题。我们在建外SOHO试图营造一种街道生活,人们可以在几幢楼之间步行往来。但那仍然是个孤岛。如果你要去对面的国贸,还得穿过500米的拥挤车流。

笔者:那么建筑师对此能做什么?

舒马赫:大街区、高楼,这种发展模式应该改变。问题在于应该有机会在城市中心实施这样的改变,我不知道在北京的市中心还有没有余地能够实践这样的改变。我认为好的城市肌理应该是小街区、中等高度的房屋、更多街道,既照顾交通又照顾行人。其实这是城市规划的问题,作为建筑师我们只能建出孤岛。

在北京也有还好的地区,比如天安门周围,古老的城市肌理还被保留着。不过那里的问题是房屋太低了,你不能按那种模式建设整个城市。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人们将古老的城市肌理全都拆掉,把历史彻底抹去,但有的时候是必须如此。历史上的建筑都是一层平房,你无法以低矮的平房建造一个大都市。这与欧洲城市不同,比如罗马,500年前建成的巴洛克风格的城区,现在人们可以像500年前一样使用那些建筑和城市布局。但是在中国没有别的选择,如果沿用传统的建筑,居住密度太低,所以你必须重新创造一种城市布局。从目前看你们所做的是美国式的城市规划,我不觉得那是什么有意思的、好的规划。

笔者:那么什么是好的规划呢?

舒马赫:我也不知道,这还需要逐步发展探讨。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