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何镜堂: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发布时间: 2010-07-16   来源:世博网投稿  转载自:中国国家馆总设计师 

我觉得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离不开城市的文化传承,也离不开一个低碳、环保的城市环境。所以我今天主要围绕这两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中国馆效果图(图片来源:百度)

首先,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基本点。传统是人类在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中积累起来的宝贵文化财富。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发展都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离开了传统,割断了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也要不断创新,以显示它巨大的生命力。所以推动文化发展,基础是继承,关键是创新。

第二,和谐观是中华建筑文化的核心。我们的文化渊源流长,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儒道相补的哲学体系以及与之相配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价值观,核心就是和谐。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观点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形成了鲜明的形态特征。比如说中国的传统城市,是一种棋盘式的布局,形成正中、南北轴线统领的方格型布局,这就是今天所说的九宫格布局。

由于我们国家的古代建筑是用木头做的,和西方以石头为主要材料的建筑是两个体系。这是我们长期形成的特点。另外,我们的建筑里面会形成很多亮点,其中最有代表性就是斗拱。

我们的民居也在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和延续家族血缘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样性和独特性。

下面,我想围绕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创作,谈一谈如何体现文化的传承,如何体现环保低碳节能的技术要求,并且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

首先,中国馆必须体现中国的文化特征,如果这个馆盖在巴黎也可以,盖在美国也可以,显然不可以叫中国馆,它必须体现中国的文化和精神,这就是中国特色。世博会是面向全世界的盛会,也代表了人类未来的方向。我们必须在建筑里体现节能、环保、低碳的要求,两者结合就成了中国馆创作的基本点。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很难用一个具像的东西表现。我们从中国的文化符号里得到很多启发,比如中国的汉字、中国的红色、中国的京剧、中国的绘画等等,从中得到启发。

还有,中国文化渊源流长,特别是夏商周以来,鼎等器物的造型一看就是中国国宝,我从中也得到了很大启发。

我们的建筑是从不同角度受到了木构架的体系,棋盘式的布局,以及中国斗拱等造型的启发。

中国馆的建筑文化体现里面,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里,从中国的古典文物里,特别是夏商周以来的器物造型里,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城市特征和园林特征中得到启发,以现代的材料、现代的技术和现代的构成手法,形成一种抽象的元素整合,就构成了我们现在“东方之冠”这样的一个建筑造型。

这个建筑本身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但这种整合是抽象的。所以大家到了现场可以看到,有人说它像斗拱,有人说像官帽,有人说像粮仓,也有人说像麻将桌。但大家都认为这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要达到的目的。

这个馆有几个特点。首先造型体现了我们国家在这个阶段的自强不息,体现了我们民族走向富强、国家走向希望的形态。作为一个中国人,到了这里会感到自豪和自信,这是造型给我们的启发。

另外,中国红也经过了多方面的研究,体现了中国传统形态。这个建筑的每个面都有31个突出的点,这是中国建筑的椽子,非常大,2米7乘2米7,写的是中国的篆体文字,把通风功能和中国传统印章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构架。红色是经过多方面的研究,是一种有变化的红。上面比较深,第二、第三条稍浅一点,四、五、六条又浅一点,第七条是最明亮的。加上我们外墙的材料,是一种条纹式的,像灯心绒布的条纹,非常有整体感和自然感。不管是远看、近看,白天看、晚上看,都形成一个整体、大气的形象。

还有外墙,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组成,地区馆的外墙是由铝合金做的,也是用中国篆体文字写的二十四节气。

这是屋顶花园,参观的时候可以到13米高的地区馆屋顶,上面都是水,里面的每个岛就表现出中国的山河特征,这是圆明园当时的构思。这样跟中国馆配合,一刚一柔,天然合一、相互呼应。

中国馆里面更是把宋代的《清明上河图》这个国宝放大到133米长,是馆里一个非常重要的亮点,人物是可以动的,再现了当年宋代汴京的小康生活,是安居乐业生活的重现。里面的空间非常明亮,从窗户里可以看到外面的景观。

下面我重点谈谈,刚才讲了,通过中国馆的创作,把传统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同时也体现当前我们所要求的节能环保生态的特性。

中国馆是架空的,架空高33米,总高度是69米多,上面最宽的地方是140米乘140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比人民大会堂少了1万平方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建筑,里面展出我们国家的国宝。

因为架空,就做成非常好的自然通风,穿堂风很多。上海这个时间气候非常热,我们在底下排队等候,乘凉非常好,大树底下好乘凉,自然通风很好。

中国馆架空之后,还要悬挑,形成了一个自遮阳的体系。这个体系我们经过一年的监测,夏至的那天,阳光进不去,冬至那一天,阳光可以进去的时间是6个半小时。所以整个建筑的造型就是冬暖夏凉,再加上比较好的通风,建筑本身就具备低耗能、环保低碳的要求。这个方向我认为是我们国家在大量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

节能环保可以从两大方面解决。第一方面,从建筑的布局、城市的布局中,从建筑的空间设计里,首先解决好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比如说南方地区主要解决好通风、遮阳、隔热、防潮的问题,北京可能就是日照、放风沙,不需要防潮。不同地区的气候对建筑有不同要求,作为一个建筑师,首先得从气候条件、从环境满足建筑的这些要求。

当然,我们架空之后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把空间交给市民,将来中国馆也是上海市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交流、休闲场所。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大都会有这样好的功能空间是非常难得的,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要求。

中国馆里,刚才讲的首先是从设计角度解决环保、节能、低碳的问题,同时在技术上也做了很多处理,比如说,我们的屋顶是太阳能光伏板,解决一部分用电问题,我们拥有雨水收集体系。省区市馆的屋顶是绿色屋顶,展馆温度可以降8到10度,参观地区馆的时候是比较凉快的。

还有,地面是透水砖,墙面材料是一种蜂窝板,利用技术措施解决一部分节能环保问题,还有机房综合利用,机电设施等等,都采用了节能环保材料,保证我们达到要求。

所以我觉得,当前我们建筑要解决好节能环保、生态要求的问题,首先应该从设计本身做文章,充分利用和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进行设计,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再适当在技术上做重点处理。在计算建筑到底是不是经济和环保的时候,不但考虑设计的过程,也考虑建筑的使用过程。

责任编辑: 畅言网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