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10 年,塔格利亚布将天才建筑师米拉莱斯生前留下的11 个建筑构思全部实现。对她来说,这是纪念丈夫的最佳方式。如今,这位西班牙当代最杰出的女建筑师,对 “米拉莱斯风格”加以进化。
深蓝色风衣,充满少数民族风情的暗红腰带,形状各异的彩色徽章串成的长项链,明黄色的塑胶提包,当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站在一大群深色西装的男子中间,明亮得像一团火焰。

西班牙著名建筑师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
48 岁的塔格利亚布热爱色彩和美食,并且依然是个精力旺盛的美人。除此之外,她还被誉为西班牙当代最具传奇色彩的女建筑师。她是西班牙建筑师事务所EMBT 的领头人,曾经与让•努维尔、库哈斯等人一起出任过北京奥运会主场馆以及游泳馆设计方案评选,其设计的西班牙馆在去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引起诸多话题。作为西班牙天才建筑师埃里克•米拉莱斯的遗孀,过去十年,塔格利亚布将米拉莱斯生前留下的11 个建筑构思全部变成现实。
“这是一个太过坚定的女人,以至于没有人会比她更了解自己的立场。”2004 年,当她以超出预算10 倍的资金完成苏格兰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建筑物——苏格兰议会大厦时,有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现在,这个曾经站在丈夫米拉莱斯身后的女人正逐渐走出大师光环:她为德国汉堡的海港新城规划出充满线条感的公共空间;她为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建造了一个拥有明艳油画色彩以及现代解构主义的“山之迷径花园”;她设计的造型宛如一个巨大篮子的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则获得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大奖以及2010 年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国际奖。2010 年她入选西班牙《世界报》评出的年度杰出女性。
“接下来,她能够代替米拉莱斯赢得普里兹克奖吗?”埃里克•米拉莱斯被认为是“高迪之后最出色的西班牙建筑师”,若不是英年早逝,他本有希望赢得普里兹克奖。如今,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他的遗孀塔格利亚布身上。
“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对我来说,人生像是一个美好的游戏,一趟旅程,我习惯去享受它,但从来不预设结果。”接受《外滩画报》专访时,塔格利亚布这样告诉记者。谈到她的丈夫、英年早逝的天才建筑师,她则说:“埃里克是个幸运的男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非常与众不同。”
西班牙女设计师的中国印象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校区项目采用的是全球招标模式。在经历了数个月的甄选工作后,塔格利亚布领衔的EMBT 建筑事务所中标。
这不是塔格利亚布第一次接手校园项目。“设计校园的难点在既要将整个校园与周围的环境相互融合,形成一种真正开放式校园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把校园内每个区域都规划好,让学生们有一种归属感。”塔格利亚布这样解释。
这样的设计理念和米拉莱斯的一脉相承。米拉莱斯生前设计了汉堡音乐学校以及维戈大学校园,在他勾画的校园草图里,人们看到了他一贯崇尚的无尽延伸式风格,主体建筑与周围天然景观浑然一体。而塔格利亚布此次设计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校区,也将重点集中于环境。他们为主要的建筑物设计了大量的玻璃天窗,好让自然光线从四面八方射入建筑内部;另一方面,他们也巧妙地利用光线来做空间区隔。
EMBT 的设计另一个亮点在于建筑外墙面材料的选择上。这一次,塔格利亚布决定采用赤色的陶土作为外墙装饰。
与她的丈夫米拉莱斯一样,塔格利亚布也喜欢在设计中引入异材质。从宛如一只“藤篮”的西班牙馆,到复旦管院项目中的陶土,以及张大千博物馆中大量运用的竹子,在塔格利亚布近期设计的各个项目中,人们都看到了这样的特点。

贝娜蒂塔•塔格利亚布设计了著名的西班牙馆
塔格利亚布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材料尤其偏爱。为《外滩画报》拍照时,她专门指了指扎在腰间的少数民族风情扎染布巾,“这是我去年来中国时买的。”
塔格利亚布还记得1982 年第一次来中国时的情景。那一年,她19 岁,有机会跟随家里做生意的亲戚到中国来旅游。“因为是第一次来中国,不能免俗,我们选择了诸如长城、故宫这样的地方,”她回忆说,相较于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中国古典建筑,19 岁的塔格利亚布更热爱中国美食,“整个假期,我所有美好的回忆几乎都是与吃有关。”在她的心目中,“食物是一个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尝试一个地区的特产有助于帮助与当地文化产生共鸣,了解当地人的生活方式。”
与食物一样,对她来说,建筑则是另一个与社会连接的工具。今年初,由塔格利亚布主持的张大千博物馆在张大千故乡四川内江市正式开工建设。从EMBT 目前公布的设计图来看, 整个博物馆最大的特色便在于竹子的利用。这是自西班牙馆后,塔格利亚布再次使用充满中国特色的材质作为建筑物的主题材料。
“相比于藤,竹子在西方建筑界算是非常少有的材质,” 塔格利亚布试图从她的中国同行处寻找灵感,“在中国,人们有用竹子制作脚手架的传统。”
塔格利亚布称设计这个项目犹如一项“外交工作”,“认识了许多人,也更了解中国文化了。”为了做好这个项目,她的团队重新研究了张大千的作品,并且亲自访问现在移居在西班牙的大师后裔。“我们知道竹子是张大千最擅长的绘画主题,而他的后人则告诉我们,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