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建筑设计的两大特征
现代建筑的设计和规划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建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设计作品最近究竟又有什么理念?我认为有下面两点:

关于“建筑场”的图书(图片来源:百度)
第一,现代建筑已不是简单的有形空间,而是一种无限的、无形的空间。这种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 “场” 的概念,它把功能和空间通过“场” 有机地结合起来,但这种 “场” 往往不能直接表现出来。众所周知,地球上的引力、电磁波也是一种场,在研究 “场”与力的关系时就要有一定的空间或载体,所以说没这种力的载体就无法体现这种 “场” 。这也是现代建筑设计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现代建筑更多的是在研究集合论,研究没直接接触边界的物体之间的影响、辐射和场之间互相的影响。可这样说,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不懂 “场”和 “软交通” 的规律就很难在设计中有大的突破,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主要是在模糊数学和混沌学的应用上已经找到了具体的案例。
比如旧城与新城的链接问题。仅仅限于陆路交通吗?过去没路或没有船,交通就不成立。而后来有了飞机,有时飞机也解决不了的,就可有网络或者手机(软交通)。建筑之间是可以是有形的,更多的是无形的联系,可同时行动就从个体变成了群体,从单体变成了团队,但他们之间未必要捆在一起。现在建筑发展面临真正的问题已从实体连续变成场连续,已从牛顿的力学三大定律变成普朗克的量子力学和普力高津的混沌学、阿兰斯的系统论。
第二,现代建筑更注重人文理念。据考证,在中国《左传》上就提出过“以人为本”的概念,古希腊也有类似的说法。现在最常看到的公元前一、二世纪的古罗马建筑,已经达到了艺术的极高水平。不可否认,欧洲中世纪黑暗统治一千多年,对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就是一种反动。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国家提出这个概念的是法国著名哲学家休谟。休谟提出了“人生而平等”的观点。在我国,“以人为本”的新型建筑也提出数十年,但随后以那些人治为核心的难题就出现了,对建筑赋予政治价值而无任何精神内涵。今天,建筑设计、规划中要以人为本,以哪些人群为本,他们占有多大比例,需要什么样的户型、路形、道形和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现代建筑的规划设计,也考验着规划设计师的职业水平。同时,以人为本真正的意义,像绿色地产、绿色建筑、绿色城市、线型性城市、信息化道路等,中国现在还没一个标准,也没有人去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