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鸿志 易道(北京)亚洲区城市设计总监
有人提到建纯粹的中国式建筑很困难,不容易做透彻,但在其中更应该考虑到的是如果建新的中式建筑,应该如何抓住已经发生变化了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只从很短的时间内看建筑风格的衍生和出现。但现实情况往往相反,就形成了很多“乱象”。如果我们真能理性地回过头去看看50年前、100年前的欧式建筑,就会发现这些形式之下,很多文化底蕴是经过长时间积累的,我个人解的形式、风格、符号事实上就在满足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需求,从物质到精神各个层面的需求之上。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现在我们探讨一处房子在形式上好不好,可能更多是从一种文化上进行包装,从而形成一种经济增长和产业;那么在未来,当我们更重视在居住舒适和国人自身尺度上做文章时,我们可能就会更倾向于把这种经济需求进行包装,变成一种房地产的“文化产业”。当然,今天我们的各种形式在多年之后都可能变为一种文化,比如说一两百年之后北京特有的外来文化别墅区正是今天这样学习、借鉴欧美建筑文化的产物,但前提是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才能达到文化的高度。
关心城市文化的发展,很重要的就是能够把不同的元素包容进来,形成比较多样化的环境,而目前的忧虑则正在于我们是在走向趋同化,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城市已经没有独特的面貌,几乎没有差异,助长了整个城市的趋同化。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的房地产开发商为了做不同产品,引进西班牙、希腊等许多种建筑风格,结果自己的风格却全然不见,也就是说我们在努力走向差异化的同时,反而把自己推向了趋同化,这个问题值得专业者、建筑师、设计师、开发商都引起重视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