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何镜堂:建筑没有十全十美
发布时间: 2010-11-04   来源:深圳商报投稿  转载自: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与“深圳速度”的结合

  在洲际酒店的走廊里,拉着行李的何镜堂走得飞快,把老伴、专程来看他的中学同学和记者甩得远远的。据说每次出国游览,何院士总是第一次冲下车子,最后一个提着相机上车的。他对这个世界抱着极大的兴趣;又或许,是他对45岁前失去的时光备感痛心,故而始终保持一种紧迫感?

  离开北京,调回阔别18年的华南理工大学时,何镜堂45岁,职称只是普通的“建筑师”。“如果留在原单位,我就会平淡地等待退休,就会永远和自己喜欢的事业失之交臂。”何镜堂回首往事,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回学校,是因为那里可以把“设计与研究、创作和教育结合起来”。

  中年起步,何镜堂只争朝夕,不想放过任何机会,他为自己定了一条“清规戒律”:工程—研究—精品,即是做一个工程,出一篇论文,争取获一个优秀建筑奖,牢牢地将“工程研究与实践结合”。

  这条苛刻的路径始自他南归后的第一个项目深圳科学馆。“当初深圳科学馆是作为全市八大重点文化设施之一提出的,当时的深圳市副市长罗昌仁当面跟我们讲设计要求,希望这个建筑别人看了一辈子忘不了……”

  虽然时隔多年,何镜堂却记得当时参加竞标的每个细节。那时距离他全家回广州没几天,临时安置的宿舍里很多行李还没打开。没有工作室,何镜堂夫妻就在招待所里支起桌子画图。因为罗昌仁说了要让人“看了一辈子忘不了”,何镜堂夫妇从环境构思入手,结合厅堂建筑使用功能,运用现代建筑设计理论和共享空间的意念,以八角形为母题,加以组合、切割和延伸,最后通过模型反复推敲、比较,使形式与功能、空间、环境有机统一。

  “7米高、1米8宽的玻璃幕墙在国内是第一次用。”夫妻俩拼命干了20多天,交稿前一天又熬了一个通宵,终于如期赶出设计模型。第二天,设计方案和模型送往深圳。“那时从广州到深圳要走5个多小时。交了稿之后,市里叫我们先不要走。当天傍晚结果就出来了,通知我们‘中标了’,那真是‘深圳速度’!”

  深圳科学馆遂成为何镜堂人生路上一个标志性建筑,从此他的建筑生涯仿佛经由漫长逼仄的甬道,步入了豁亮的厅堂。

  最难忘的世博会中国馆

  也许,这辈子他参加的最具挑战、最难忘的竞赛就是世博会中国馆了。很多人问他,您已贵为院士,不怕输了比赛没了面子?何镜堂笑笑,很干脆地用一句话就终结了类似的疑问,“比赛当然有输有赢,这个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的,我不怕做不好。”他跟记者说起最初投标中国馆的内心活动,“当时参加投标的344个方案中,第一轮要评出8个。我想的就是争取进前8,能进前3更好,还不敢想拿第1位。”

  至于后来他的中国馆方案胜出后引发了争议,他也是一句话:“开始议论很多,包括在网上,习惯了,我也不看这些东西。”后来有人问他,这个设计有没有让他觉得遗憾之处?何镜堂只是简单地说:“建筑没有十全十美的,我哪有时间去想这个。”

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图片来源:百度)

  针对有人提出中国馆是“民族、国家符号的集大成者,虽然采用了木结构的元素,但并非木质传统工艺、材料、结构的真实表达,因此符号性更强,是新的国家主义象征”的观点,何镜堂认为,中国馆的设计“出发点不是为了符号,而是要提炼出中国文化特色。符号过于具象,概括不了5000多年的文化历史,但也不能抽象到看不出来。汉字也好、中国红也好,都是文化符号,但这是一种提炼出来的抽象符号,不是具象的。时代不同了,中国今天自强不息地屹立在东方,因此中国出土文物中的鼎、冠、陶器的造型也使我们得到启发。当然,中国馆毕竟是个建筑,传统中国城市棋盘式布局、九宫格也会予以考虑,加上栋、柱、斗拱的应用,特别是中国园林的意境,讲究场所感受,所有这些抽象的意象整合起来就成为今天大家看到的中国馆。你说它是唐代还是宋代或者汉代的?这看不出来。但每个人都说,这是中国的。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重庆人把它叫做火锅,专家觉得是斗拱,领导认为像粮仓,成都人把它想象成麻将,还有人认为是斗或者皇帝的帽子……这是一种抽象的神似,是在提炼了很多元素基础上,通过符号表现元素,最后使得各种阶层都能接受。”

哪位建筑大师对您的影响最大?何镜堂稍一思索,答道:贝聿铭。因为“他走的是现代建筑比较正确的道路。他也不搞奇特怪的东西;而且有很深的中国文化根基,提炼每个建筑的文化特点很绝。”至于国外的建筑师,则是赖特。“他的流水别墅可以说是自然、人、建筑的完美结合,我专门去看了,70多年过去了,那个建筑不过时,这种文化价值与现代手法的结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