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德慈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图片来源:百度)
在第一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上,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的城镇化会给世界带来福祉”。会后,这句话被经常引用。这句话当时的背景是针对部分西方人士对中国崛起散布的一些言论,似乎中国的崛起会威胁世界。所以,针对这种论调我说:“中国的城镇化只会给世界人民带来福祉,也会给中国人民带来福祉”!今天,我想再补充一句:纵观世界城镇化进程,无论是第一次城镇化浪潮,还是第二次城镇化浪潮,其完成的过程都比较曲折,而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也是如此。简单回顾一下前两次浪潮。英国在18世纪开始城镇化时,通过圈地运动把大量农民驱赶到城市,成为廉价劳动力,以满足初期工业化的需要。当时的英国还凭借强大的实力,在世界各地掠夺资源,其中包括对中国的掠夺。正是这些原因带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美国在19世纪依靠大量欧洲移民及被解放的南方黑奴流入城市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第二次浪潮。然后还有日本、拉美和很多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城镇化有自己的特点。近三十年来,我国城镇化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硬件方面我国的主要大城市甚至不亚于西方的城市。但我们切不可据此盲目乐观,认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会一帆风顺。相反,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还会经历很多曲折。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中国城镇化的研究,这一点很重要。不仅要总结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还应研究、总结世界城镇化的历程,经验和教训。这也是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的职责和价值之所在。
今天,我想从实际情况出发,对中国的城镇化说一点我个人的观点,仅供参考。回顾中国城镇化走过的历程,我认为,中国的快速城镇化进程既不是从1949年开始,也不是从改革开放开始,而是从1996年开始的。连续12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率从1996年的29.4%提高到2008年的45.7%(国家统计局数字)。城镇总人口从1996年的3.6亿增加到2008年的6.06亿,总量居世界第一。美国的全国人口不过3亿,我们中国的城镇人口是美国全国人口的两倍。这样的增长,世界上确实没有过。
其实,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城镇化也存在、遗留下一些问题,这值得我们好好思索。
一、真正被城市“化”了的人数不如统计数字那么多,城中村问题突出。近12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先后来到城市,但最终仅有不到10%的人(粗略统计)留在了城市,成为了城市人口。所以,严格来说,快速城镇化只是化了那一部分最终留在城市长住的农民工。同时,随着大城市的快速拓展,来不及把原来的村子进行改造,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中村现象很突出。我粗略搜了一下资料,找了六个典型城市,包括深圳在内。它们共有城中村822个,平均一个城市一百多个,城中村的土地有500多平方公里,要消化它们不是容易的事情。近几年,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逐步重视解决城中村问题,有的城市做得不错,也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但要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个部门来统筹解决。
二、城镇化的“成本”越来越高。今天,让一个农业人口到大城市里面来,变为城市人口,这个成本越来越高了。很简单。现在房价不断上涨,生活费用不断地提高,就业的难度也在增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某些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总的来说,现在的城镇化成本在上升,门槛比过去越来越高了。
三、贫富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近12年的高速城镇化,不但没有缩减贫富、城乡、地区差距,与之相反,还有所扩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深圳、上海,其硬件并不比国外一些城市差多少。可我们的农村还有七亿农民,虽然农村有很大变化,但农村里的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极端贫困的人群也不少。这种情况下,也就很难说我们的城镇化很圆满,没有问题了。令人欣慰的是,中央现在也看到了这些问题,并正在采取多种办法来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