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观点 > 业界名家  > 正文
王澍:建筑的生命意象
发布时间: 2010-05-05   来源:浙江日报投稿  转载自: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建筑平均只有30年寿命?

虽然有人出来澄清这是一种误解,但中国建筑“阳寿”不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建筑的寿命究竟有多长?建筑的生命与寿命有什么关系?

笔者为此专访了“建筑界的哲学家”王澍。在王澍的脑子里,建筑是生命的意象,不仅仅是一些土方和结构,而是哲学、美学、社会学以及文学的综合构成,更重要的是,建筑应该是生命的有机体,而不仅仅只有寿命。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图片来源:世纪美术)

“我希望有生之年

能看到废除使用混凝土”

如果撇开建筑质量问题以及特殊的公共建筑,正常状态下的民用建筑应该有多长寿命?

王澍从材料上进行了分析。中国普遍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材料,在现有的建筑体系下,混凝土的寿命不像普通人想象的那么长,混凝土是碱性,时间一长,混凝土的碱性慢慢消失,里面的钢筋也开始生锈,氧化后体积膨胀,在混凝土内部产生隙缝,随着时间推移隙缝越来越多,最终造成结构崩溃,建筑倒塌。

王澍说,一般民用建筑的设计标准就50年,混凝土的寿命受限于自身的化学和物理变化,远远少于石头、砖头等这些原材料。可是混凝土也有不同的标准,他在巴黎就见过19世纪的混凝土建筑还保存得好好的。当然,混凝土的使用是建筑史上的一件大事,曾经立下了汗马功劳。混凝土根据配方的不同、居住在其中的人的不同、居住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甚至当时的施工队伍的不同,会有不同的寿命。

混凝土的生产过程污染非常重、消耗非常大,对大地的破坏非常严重,这是近年来这种建筑材料饱受争议的原因。王澍希望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废除使用混凝土。王澍的实验性建筑中有夯土的建筑,但土比较怕水,江南一带又是雨水充沛之地,所以他就用钢构加夯土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王澍觉得以前的建筑都是可持续的,并不是说当初做的样子就能永远保留下去,而是它的各个部位的构件可以不断地被替换更新。以前的木建筑房子可以保持得很久,那就是因为它的构件理论上都可以替换,建筑师喜欢把这叫做“偷梁换柱”,它的主要构件一般是非常坚固耐用的,辅助构件的替换频率会更高。人们经常可以在民间看到一些老宅子,它的构成甚至可以包括好几代的材料,比如门窗是换过的,斗拱是换过的,某间厢房是翻盖过的。但这需要一整套与之相匹配的成熟的体系来适应这种“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和样式。比如,就需要能够“偷梁换柱”的工匠和施工标准。

责任编辑: 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