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模式的探索
曹晓昕身处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这样一个占据中国建筑设计界一定优势的大院,“是歪打正着地走了一条正确的建筑师的发展道路”。曹晓昕1993年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1999年第一个项目建成。期间有大量的施工图机会,有和境外建筑师合作的机会,5年的基础工作让曹晓昕在职业上获益匪浅。
1999年,源于此前的积累,曹晓昕的中软北京昌平总部被高度完成。“现在,我得益于那些年的积累。”曹晓昕说,“其实一个建筑师能力的高低,并不表现在他前期有个什么高明的创意,建筑师固然有他灵动挥洒的一面,但更需要他在工作中扎扎实实落实每一个环节。”
一个项目,从开始到收尾,曹晓昕可以全程控制下来,他说这要得益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这样的平台。自从中国的民营建筑设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地崛起,传统的曾叱诧风云的体制内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主导地位受到激荡,有些已经风光不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也在积极地寻求前进的道路,个人化、市场化、品牌化工作室的建立算是一个探索。
工作室的灵活性加上设计院的技术平台,这样的模式已经在各大建筑设计院开花结果。曹晓昕的第七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组建,是专业的建筑设计工作室,有20余名建筑师,而院里专门的结构工作室可以及时配合他们,这种模式很像国外建筑设计界的模式。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曹晓昕藉此能接手到对社会更有影响力的项目,自信在设计院的平台上会把项目做得更好。
曹晓昕对工作室成立后的感觉是大家能形成相对统一的价值观,比如对每一个即将进入工作室的建筑师,曹晓昕都会讲评判建筑的三把尺子。价值观基本统一,工作方式基本统一,建筑师也才能抱团投身到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去。
这样一个工作室凭什么立于市场?“凭我们盖出来的房子。”曹晓昕说以前工作室也时常参加项目竞标,盖出来的房子多了后,大量的委托项目来了,2009年至今仅仅参加了一个项目的投标,“这更加使我坚定建筑师的品牌是靠目前手边做的事情树立起来的,手边的事就是未来项目的来源。”

设计作品(图片来源:百度)
中国将来会出现很多大师
市场总是有市场的规则,无论身在何种体制的建筑师,大家都面临着被选择。选择哪个设计机构,选择这个机构的哪位建筑师,对甲方而言显得尤其关键,即使在同一个设计院,也存在建筑师的优劣。
“把每一件小事情做好,你的品牌自己就会出来。”对此认识曹晓昕很明了,“现在是媒体时代,你有好东西很容易被人发现。”“目前我还没有对自己的哪一个项目最满意过,我永远在想应该是下一个,这样我就会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下一个项目里。”
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个工作室,曹晓昕他们目前和院外的设计机构特别是民营设计机构的合作还不多,但他希望还是能打破局限,把工作室做得开放一些,每年能拿出一两个项目以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如此既可以丰富认识,又能找出差距,找到最优的设计方式。“我更愿意和不同体制以及不同教育背景的设计机构合作,那样的合作是真正的合作,意义更大。”
曹晓昕在设计院中成长,见证了设计院的逐步发展,“现在中国的建筑师真的赶上来了,出现了一批很棒的建筑师,只要我们的材料和技术能达到先进国家的水准,将来会出现一批国际承认的建筑大师。”
在他看来大型设计院就是一个平台,提供技术的管理或相关支持,任何背景的建筑师都可以加入到这个平台上来,共享资源,贡献资源,
尽管建筑师总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甚至没有喘息,但只要看到自己设计的建筑正在积极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他总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丝的喜悦,就像一想到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学校的学生在阳光下度过3年校园生活,曹晓昕就会感到这个房子盖得真过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