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色彩美化绝非表面的“涂抹”(图片来源:百度)
从深圳福龙路由北向南走,上桥跨过滨河路向东拐,滨河路南侧就出现一排欧式风格的六、七层甚至更高的“农民私宅”,这些原来很简陋的平屋顶、马赛克贴面的房子,突然变成红色坡顶、米黄色或褐色墙面的洋房,形成于几年前政府主导的穿衣戴帽工程。在两条主干道交汇处,政府想让其周边建筑景观变漂亮些。
让城市景观更漂亮,这个动机似乎无可非议。能用简单涂抹的方式改变原先丑陋的建筑,是世界各国各地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城市穿衣戴帽的举措一般发生在历史悠久城市的破旧城区,而深圳这座新城已经开启这项事务,不得不说有点遗憾。早些时候发生的关于建筑寿命的争论,其实是大可深究的,却被国人轻描淡写放过了。因为深入讨论建筑寿命,可能涉及城市居住的安全问题的恐慌以及建筑问责,我们不愿在这个问题上认真。
且撇下建筑寿命问题,关于城市美化问题,其实不是由政府主导穿衣戴帽那么简单。政府通过什么合适的方式让城市更漂亮,有两个基本命题不可绕过:公共财政和私有产权,相较之下,美学问题反而是次要的。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去美化一段街景,是否必要?该通过什么程序论证?涉及私有产权的房屋,房屋所有者有无自决参与或不参与这种美化运动的权力?投入的成本和可能产生的收益该如何处分?确实,如果考虑清楚这些问题,一项城市美化运动可能就泡汤了。但是,美化运动泡汤了对于公民社会的效果,很有可能大大好过干成了的效果。市民的城市意识、公民意识,正是通过许多政府没干成的事务而得以提高。政府强加一种美学效果,可能会严重阻碍公民意识的成长。
从美学或风格角度来说,我们会发现,中国城市中的穿衣戴帽工程,采用欧式风格似乎比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成本要低些,实施起来容易些。而且,在多层或高层建筑上,基本上只好采用西式古典风格。这就是中国木构建筑的宿命:木结构建筑只能支撑两三层的高度,在更多层或高层建筑上要做成仿木结构,会产生很怪诞的效果。深圳是新城市,基本上是由钢筋混凝土做结构支撑的多层、高层建筑组成的,所以,如今的穿衣戴帽就是西方古典和现代两种类型。宝安前进路两侧的装饰性改造采用现代式,前文所说的滨河路南侧村民住宅、大芬村和宝安F518区改造采用西式古典,在都市审美方面都是值得肯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