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BIM在工业项目、算量以及造价方面的应用
发布时间: 2014-01-1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胡水菁: 

我们基本上也是这种模式,就是原来传统的是设计主持人然后工种负责人和设计人这三个角色,但是到了BIM阶段我们觉得是挺重要的,一个是BIM协调人,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一些比如说专业进入的时候他来拍板,还有就是设计助理,类似于建模人员,因为BIM带来很大的工作量。

樊珣:

我们就跟于总这边类似,我们这边设置岗位是BIM经理他更多的时候是在项目前期确认这个项目有没有必要启用BIM平台,就是说这个平台启用的话肯定担负一定的成本,就是这个项目有没有使用BIM平台的价值,这个我们首先是通过BIM经理来决定的。另外BIM经理在这个项目前期过程中他根据最终签定的合同对于这个BIM使用的深度有确认。比如说这个模型到底是建到何种深度,然后各专业的配合方式,另外建筑专业本身的人员构架,需要提多少人。另外就是模型的拆装方式,这些是BIM经理来确认的。BIM协调员他更多的是针对于软件平台上使用的深度要远远大于普通设计人员,对于基本族库的整理,项目就是有一个基础样板,基本样板文件针对项目有一些针对性的工作,这个也是由BIM协调员来完成。在过程中对于设计人员上的技术支撑也是由BIM调协员来完成,大概工作划分的话可能跟原来主要增加了这些工作。

嘉宾:

从刚才跟您的讨论来说感觉我们做BIM项目实际涉及到配置的人员就是要比普通的这种要多。

樊珣:

这个不一定。一个是BIM经理和BIM协调员是不是一个项目要配置一个,可能他有时候是要水平支撑好几个项目。另外BIM经理本身只是一个岗,就是一个部门只设置一个,同时有可能他不是兼项目负责人就说是不用单设这个岗。就底下的设计人员的话,就说是如果我没有基础样版包括所有的资源库积累充足的情况下的话可能要再加一个BIM协调员,就是针对项目的支撑更多一些。

嘉宾:

这个协调员是从你们的设计者中提炼出来还是说从外面招聘来的。

樊珣:

外面招聘。

樊珣:

如果说是大量管线时时的协调有没有?

嘉宾:

我和郭工这边可能不一样,他们这边全部是设计人员在使用这个BIM平台,我们这边就是建筑单专业人员,然后其他专业是通过这种助理人员来辅助进行设计的,结构和机电专业是两条线并行的,其他设计人员仍然使用传统平台,另外增加一个人员帮去翻模做一些阶段性的整合。

赵强:

这是咱们传统设计院这块的,我们想听听像北京华思维泰克科技有限公司是长期跟我们设计单位合作,想听听您那边的想法,郭文军郭总这边有什么好的建议?

北京华思维泰克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文军

郭文军:

其实人员分配的话包括BIM的应用情况我觉得是看每个院的需求,其实我同意王工的意见,就是说你这个设计是为方案用的,还是说整个企业架构准备想做BIM全过程的尝试,所以这个主要从公司战略、项目的情况,其实像这种项目本身难度不是特别大,但是专业比较多,所以说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

刚才提到了钢结构项目,其实钢结构我看到你们刚才用YJK,你们可以尝试用一些专业的钢结构软件来做相关设计,可能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对于人员架构来说有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说整个目前的设计行业包括施工行业都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单独的一个BIM团队还是由设计师来做,这也要根据项目情况和公司架构来定,还有就是这两个情况好处和坏处,全部由设计师来做的话要考虑到成本,投入和产出比值是不是成正比。如果是单独一个BIM团队来说的话,如果前期没有很多准备工作也没有族库架构的组成,这个时候可能就需要外聘一个BIM团队或者单独的一个BIM团队去支持,所以就要考虑到项目周期。所以要综合考虑公司战略和项目情况。

赵强:

下面的议题是BIM技术在算量造价部分的应用,有请造价中心的郭丽和基金室的朱工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院的实践情况,郭丽会侧重介绍一下我们的一些标准应用。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造价师郭莉

郭莉:

大家好,我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公司对BIM实施标准所做的一些工作,我分四点来给大家讲。首先是讲这个公司标准产生的背景;第二点讲我们公司的企业标准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样的方便;第三点讲我们怎样对现在已有的标准进行验证;第四点就是如何更好的使用企业标准或者说如何更好的改善我们的标准,使这个标准更好的为我们服务。第一,标准产生的背景。发展迅猛的市场不断壮大的项目规模和需求对于我们的BIM技术管理和实施的专业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外部的因素,内部因素就是我们公司也在推进一些BIM的项目应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有一个规范统一化的标准,我们需要一个协调一致的建模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我们需要通过高效共享数据来加强对内对外的一些合作,然后需要在应用这个标准中不断的对他进行完善,从而提升我们企业的一些实力。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决定制定我们的企业标准。

第二,这个标准究竟可以为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首先他可以有助我们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制定的企业标准会规范公司内部的BIM实施流程,使这个BIM项目各参与方的工作有章可循,这个图是我们实施的流程图,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图非常清晰的展示出了每一个BIM项目参与者在项目的各个阶段所应该做的工作,还有整个这个工作的流程是什么样的。每个参与者都可以知道处于现在这个实施阶段作为我这个角色我应该做什么,就使得大家都能够明白自己的职责,各尽其责。可以有助于建立一个井井有条的生产秩序,从而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然后就是数据的高效共享,作为做BIM现在核心的东西其实就是数据,我们赋予建筑以信息化,那么这个数据就是需要我们非常用心去经营的东西,这个标准通过建立统一的建筑信息数据的创建、传递和存储的规则从而来提高他的共享效率,增强协作,促进合作交流。我们是从四个方面来做的:首先是命名,包括一些构件和族的命名,模型文件的命名,图纸、视图的命名,在一个企业里如果把这些东西都规范统一化的话,那么大家在交流这个东西的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可以节省不少的时间。然后是建模的方面,我们规范的图纸规格以及排序、比例与建模深度以及协同设计规则。尤其要讲一下建模深度的设置,这个是我们在对今年标准进行修正的时候参照了很多标准包括北京市试行的标准,做了一些修正,修正之后我们这个设置就是分专业的又分级别,就是让我们可以清晰的明白。比如说我们要建立三级深度的模型,然后就可以对照一个分级表,就可以知道我们分级模型各专业要做到什么程度,他们包含哪些元素在上面,包括模型的详细程度都是有明确的规定,这一点其实是特别必要的。而且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不止是公司内部,就是我们行业内应该尽快推出一个这样的东西。然后协同设计规则就是包括各专业的协同设计的时候需要共同遵守的一些规则,这样使得我们的设计工作更加有秩序。第三点就是数据的存储,我们的标准是规定了标准项目文件夹的结构,就是包括各子目应该有哪些项,然后哪些东西应该归到哪一类里面,就是我们做出来的东西其实最终就是我们自己应该是有留档的,包括我们交付给客户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有一个规范的东西,这样使得我们的管理更加科学,可以提高我们数据共享的效率。

另外也挺重要的就是实施访问权限管理,就是对于不同级别或者不同对象我们可以给他设定一个访问权限,这个我相信是大家也会觉得他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像我们公司有一些是涉密的东西可能就更有必要了。然后是数据的交互,其实说到底呢这个是我们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把这个数据全都集成之后最终是要交出去为各参与方所用,这一点我们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个是数据的导出导入的规则,一个是不同软件之间数据的传递,就是过程文件的留存、包括这个导入导出的统一的规定,这样可以更规范化的管理,使得我们不会丢失一些过程文件,然后导入导出都有迹可循。

然后是怎样通过制定这个标准规范我们实施的行为来提升企业的一些实力。我们第一版的标准是在2012年的时候推出的,然后通过这一年的实施过程中呢我们在结合大环境的发展,在使用中不断的被完善使得他们能够满足公司内部的使用要求,又能够贴近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然后这样才能提升我们的综合实力,这一年的过程中我们对我们的这个标准主要做了如下两方面的改正:第一,就是刚才我讲到的建模深度的精细化,第二是三维算量,我们是为了可以更好的为三维算量服务而制定了一些建模标准,现在主要是建筑结构方面的这些标准,也是我们有了这个三维算量的想法之后找到了广联达。基于三维的算量,所以我们用三维图纸直接输入这个软件就可以了,第二步是需要我们预算人员根据现有的模型和算量软件的要求找到他们差异的地方或者是不融合的地方作一些调整,或者是根据我们算量最终需要的结果来做一些设置,然后只需要经过软件的计算就可以做出来汇总的结果,这个其实是很方便的,使得预算人员可以摆脱他们的建模压力。然后经过我们的实践我们的经济师朱工说可以帮我们节省60%-80%的建模时间。现在我们对三维算量这个标准进行了一些验证,我们的载体是我们公司二院的一个项目,方法就是采用标准的一些规定,对已有的revit模型进行调整之后输入广联达的一个三维算量软件中进行汇总算量,我们现在已经实践的几步就是:第一建模这个没问题,第二步将模型导入算量软件,软件可以对所有的构件进行一个识别,但是这个识别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也是挺想跟大家沟通的问题,就是每个设计师都有一个自己的建模习惯,但是有些建模习惯是不被这个软件识别的,然后就造成我们的结果可能就是在汇总算量的时候都不能通过合理化的检测。第三步就是我们根据需求勾选一些需要算量的构件,第四步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结果。现在我们这个结果还没有出来,因为这个模型还有问题,这个问题留到呆会儿讨论。

第四点是我非常想跟大家说的,刚才讲到了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一个建模的习惯,那么如果我们现在推出一个标准来让大家强行都采用这个我相信大家可能都会很不舒服,虽然说标准是妥协的产物,但是怎样能在个人习惯和这个标准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怎样能够更加合理的编制这个标准,能更加符合大家的工作习惯这是很大的难题。之后是我们内部的一个想法,如果我们的建模师或者建筑师对于现行的一些标准有什么想法或者说有一些突破现行标准的地方,应该向BIM中心提供合理的依据,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在项目开始之前项目各参与方应该针对项目中所使用的一些规范进行确定,但是现在咱们行业内这个东西还是比较欠缺的,但是如果一旦有了这个东西或者说我们企业推出这个标准了,我们准备采取这个标准来做这个项目应该以各种形式予以明确,然后这样大家就明白了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做这个事情。一旦我们认可了这个东西就应该在这个实施过程中每一个人每一个阶段都始终贯穿使用这个标准,并且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来修定这个东西,使得这个东西更好的为我们所用。在我们制作这个标准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充分的调研的阶段,经过拟定出稿的阶段、经过了落地验证反复修改的阶段、经历了发布和不断完善的阶段,这个过程中绝不仅仅是制定标准的人在工作在努力,而是所有的参与者大家都在集体智慧的融合,人人参与标准完善,标准才能更好的为人所服务,不止是企业内部,就是我们整个行业内也是这样的。

赵强:

非常感谢郭丽为大家简单的介绍,这方面我觉得深入做这个项目的朱工比较有发言权,下面请朱工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实际模型导入广联达的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包括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郭莉:

大家在座的各院的同仁有在推进这个三维算量工作的吗?有什么经验或是有什么问题咱们可以一起探讨。

樊珣:

算量这方面我们没有太大的推进,但是我看您刚才针对这个标准已经做得非常完善了,有两个地方我提一些自己的想法,一个是针对项目标准的定制,到最后项目标准绝对不可能妥协于个人,只能妥协于项目,就是说个人可以针对标准提出修改意见,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绝对不会去针对个人去妥协这个标准的制定,而是针对项目。而且你们这边的项目肯定特别多,所以说在标准编制过程中也不可能全部包含,所以说一般院级可能会有一个整体级的框架标准,然后针对各类项目可能会有分级标准。另外您刚才说的上游的模型提供给你算量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是非标准的构件去做的,我们一般避免这种情况的方法是:我们在使用BIM的项目过程中是时时更新项目策划书,针对一些比如说一些特异的幕墙或者特异模版、构件,在无法用revit本身的默认工具来搭建出来的时候我们用其他途径搭建,我们会在项目策划书中注明。这个就是在我们提交给下游的比如说提交给算量的时候他会在这里面更方便的对这个模型的使用。

赵强:

华东院这边的赵工,您院那边标准算量这方面是如何操作的?

责任编辑: Hele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