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用心做建筑  > 正文
用心做建筑
发布时间: 2011-07-1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序:

本期沙龙,畅言网继续以茶会友,围绕“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国内外建筑设计对比”以及“丑陋建筑出现根源”等话题展开,嘉宾们围坐一起,品茗畅言,气氛轻松愉快。  

人物:

王晓光,广州市新中轴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耀明,广州市弘基市政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潘勇,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机场设计院总建筑师;罗赤宇,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地点:广州  水沐莲清•清派茶膳酒楼

幕起

畅言网编辑:欢迎各位嘉宾来到畅言网沙龙,本次沙龙在广州水沐莲清•清派茶膳酒举办。大家都知道,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但是这次灾难对中国人民的伤害仍然令我们记忆犹新,无法释怀。在这三年中,灾区的重建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雅致的小楼、整洁的街道、合理的绿化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深刻思考,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我们需要明确:重建不是简单的复制。我们要针对建筑设计、建筑结构、施工等一系列关系建筑质量的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下面有请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潘勇先生主持本次沙龙,希望大家能够畅所欲言。

潘勇:灾后重建的关键跟结构有关系,在结构设计上,设计师必须充分考虑特殊地域的特殊情况,加强建筑的防震设计,贯彻执行国家标准,提高建筑抗震的水平。下面请大家发表一下各自的看法。

潘勇

罗赤宇:灾后重建的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关系到灾区人民的切身利益,经历过灾难的人会对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及城镇避灾空间的设计非常关注。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对建筑物的抗震安全度及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近三十年来我国的抗震设计规范的不断发展及更新就可以看得出来。但是由于地震发生的不确定性、对地震认识的不确定性及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不确定性,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还是应该从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及提高抗震标准出发。所谓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就是建筑设计应尽量避免采用特别不规则的体型和平面,不规则的建筑应该采取特别的加强措施,当然这样会一定程度限制了建筑师的设计空间,这里有一个协调的问题。还有就是设计标准的问题,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因地质构造和地震发生几率的不同,抗震设防要求相差很大,有不需按抗震设防要求的,而按6度到9度设防,考虑的地震作用相差接近10倍,而作为地震多发国的日本,他们考虑的地震作用相当于我过8度半以上,也就是说抗震标准很高,地震时房屋破坏率也就低些。目前我国新的抗震规范也明确提出了建筑抗震性能化设计的要求,对新建的体型或平面不规则的房屋,业主和设计可以针对项目的情况提出更高的抗震性能要求,这次汶川地震重建的项目,大部分都是提高了抗震设计要求,部分还采用了隔震或减震等新技术,效果都很好。

罗赤宇

王晓光:我在灾后去了灾区抗震救灾,组织了映秀镇、水磨镇和漩口镇的抗震救灾阶段的建筑设计,这个阶段大家众志成城,奉献大爱,克服重重困难,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完成了任务。灾后重建不同于抗震救灾阶段,牵涉到心理重建、家庭重建、社会重建和城市重建等各方面,非常复杂,关系重大。我想还是要像抗震救灾阶段一样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才能把灾区建设好恢复好。好的建筑设计有助于灾区的各项重建。经历这场大灾难,我们每位建设者要思考的是如何在设计和施工中尽职尽责,不打折扣,高度负责,保质保量的问题。基本的职业道德问题不解决,其他设计问题都无从谈起。

朱耀明:建筑设计,个人认为应该加强施工管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建筑质量。

潘勇:灾后重建需要从建筑设计、招投标等方面进行考虑,关键在于各种规范和标准的落实,保证施工品质。同时应该思考如何加强建筑的抗震性能,不能因为要求的周期短而给重建工程打折扣。

王晓光:在我去的灾区绝大部分建筑物都破坏了,但是还是有很少的建筑没有破坏,甚至连裂缝都没有!这里有的是传统的民居,有的是华侨捐献的学校。这是为什么哪?传统民居依靠木构架的抗震特性抵御了大震的灾害,华侨捐献的学校则是以它的质量护佑了灾难中的师生!灾区的村民告诉我,捐献学校的华侨不论是设计、选材,还是施工,都是一丝不苟,亲力亲为。这就告诉我们在重建的时候首先要把房子建得坚固安全,既可以汲取千百年来的建筑抗震经验,也可以通过严谨认真的工作,确保各项抗震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在震灾频发的地区,建筑师要多考虑业主的安全需求,从设计源头把好建筑质量关,要静下心来做设计,要思考清楚自己要建的是什么,不要光讲建筑的外形如何,结构及施工等技术方面都要做细致的思考,找到合适的设计方案。

王晓光

潘勇:重建设计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有创意的想法,只要符合实际情况,有创意的想法都是可以尝试的。从局部看,我们可以思考一下,重建是否有必要如此快速,在设计上、指标考核上是否能过关。

朱耀明:重建的工时制定上也需要科学合理的安排,这样施工质量才有保障。

畅言网编辑:各位嘉宾的发言非常精彩,从重建现状到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方面都发表了宝贵的建议,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从建筑设计上看,无论是政府还是开发商,大型公建、商业建筑的业主似乎都更愿意接受海外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思维和方案。另一方面,建筑设计作为主观意识形态范畴的作品远比国内其他传统行业更易受到国外设计理念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对国内外建筑设计进行比较,有助于设计师们理清思路,探析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

王晓光:中外建筑设计比较可以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在设计成果上比较,这是个静态上存在的差别,是表现在中外建筑师的作品上的。一般来讲,中国建筑师的作品,缺少精神追求,没有稳定的风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拼凑、抄袭、模仿、照搬等比较多,甚至领导或老板喜好什么就设计什么。外国建筑师的作品,多数有追求有主张,风格稳定,个性突出,一般不会献媚与领导或老板。中国世界第一的建设量,却不能在建筑理论和作品上有所建树,这是巨大的遗憾。中国建筑师们在以后的设计中应加倍努力,争取有所创新、有所建树。

另一个层面是从设计的过程来说的,那差异就更大了。中国各大设计院、设计所的牵头人绝大多数不是建筑师,而外国的建筑设计机构是专业分工的公司,设计各层次都是建筑师牵头的。这样就形成了设计工作思考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的不同。中国设计院很大,但是项目管理并不像外国建筑师那样严谨,设计合同、进度和质量管理都跟不上。外国建筑师全员了解合同,参与管理。外国的建筑师拿到项目以后,首先进行任务的分解,考虑哪些自己能胜任,哪些要找最适合的合作伙伴。如交通、防火等,常常会找专业团队为自己的项目做技术支撑。专业分解建筑设计任务有助于找到最适合做那一部分设计的人员。大师也会找出色的专业设计事务所合作,保证一流的设计水准。中国设计院拿到一项设计任务,主要是考虑如何自己全部吃下,吃不下也很少找专业机构合作,限制了设计水平的提高。

潘勇:西方设计机构的模式和中国大而全的发展方向还是不一样的,中国设计行业未来的发展肯定会更加专业化,这个过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罗赤宇:中外设计差异还包括教育方面的原因,中外建筑师在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国内的设计不是不希望做好,但在体制等方面还是会受到一些约束。近些年来,教育上的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越来越小了。从地域上来看,中国东南部沿海区域及省部级的大设计院与外国的设计差距相对会小些,但总体而言与国外的跨国设计公司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潘勇:体制方面,国内的建筑设计受东欧的影响,发展到如今,设计院是沿着大而全的道路发展,客观上存在着分工不够细致的情况。未来的经济发展会对此提出更高的要求,设计工作室的出现,说明了国内的建筑设计正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的好处是能够直接面对市场,通过竞争促进各专业水平的提升。在设计院里建筑设计由于投标的工作需要,就、直接面对市场的时候较多,但是其他专业相对就少很多了。在生存和竞争压力的影响下,市场需要更加专业化的服务,面对这样的现实,各个大设计院需要怎样做,值得思考。但无论怎样说,设计院朝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