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冷眼观建筑  > 正文
冷眼观建筑
发布时间: 2013-06-2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汪剑韬:

汪剑韬,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设计师

我十分认同许工提到的茫然心理,我认为豪无头绪是社会给设计师的一种感觉,咱们曾经的话题里就有设计师如何进行社会责任。我每次接手一个项目时,也在思索设计师应该履行什么样的责任,其实就是社会需要什么。甚至包括投资方、业主、甲方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我觉得设计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性,更多、更好的引导业主,让业主对项目、以设计有切实的想法。举个实例,我们曾经做过张家口的一个项目,业主要做一个超高层办公楼,要做成张家口的新地标建筑。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接连完成,最后在平衡经济性的过程中,发现投资过大,成本回收太慢长、经济效益很差,开始的美好想法又全被推翻。业主开始的想法跟设计师一样,也抱着我想为社会做贡献的梦想,一旦回归到经济性、成本,所有梦想都被打破。

加班,对于现在来说非常普遍,前段时间我看了一则小故事,日本有一个叫9小时胶囊的旅店,为什么叫9小时,是因为日本的加班时间之长,晚11点下班不算加班,凌晨之后的加班才算加班,所以9小时旅店就是1小时沐浴,1小时休息和7小时睡眠。我感觉这个思路也有可能适合于北京,北京也是快节奏的大都市,难免会有加班太晚无法回家的情况,这种旅店的出现就可以为社会上这些人提供需求。所以,我认为无论怎样的时代、怎样的社会情况,设计师都是可以去抓住社会问题,利用设计手法去解决并引导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提供需求。前两天还看了一条新闻,一所美国小学,因为天气好放假一天,老师要求每位小学生都要提供户外玩儿得最开心的照片。我之前在做教育建筑时就在想,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你要能够提供所需要的需求,也是履行了设计师的一种责任。美国因为天气好而放假一天组织户外活动,那中国设计师能否提供一些这样的活动场所,代替填鸭式教育。之前做过一个小区配套项目---小区幼儿园。开发商把条件最好、朝向最好的用地都给了住宅楼,一个南北长的用地给了这种附属用房,幼儿园的规划既要有一个3小时时长的日照间距要求,又要有室外活动场地等很多规范要求,并且这块地的外面就是连接四环路的高架桥,今后会有噪声,有汽车尾气。后来我提出一个想法,增加建筑室内的公共区面积,减少室外的活动场地面积,建筑内部多一些模糊空间,让孩子充分在室内活动。我跟领导建议把走廊适当放宽,做到了3米,走廊转折处放宽形成模糊空间,做到了3米6,袋形走廊最窄也做到了2米4,走廊做宽后,全都装上落地窗,这实际上就把室外空间纳入到室内来,这样就提供了很充裕的空间供孩子去活动。刚开始开发商质疑这个想法,通过沟通开发商没有反对这个方案。最终幼儿园建成使用后,使用方与开发商对这个走廊的设计非常满意,孩子们在走廊里可以做游戏、做操、做一些设计师想不到的事情,并且不会受室外不利环境的影响。

我觉得这是很小的一件事儿,但由于我们的坚持做成了这个设计。在这个项目里,我发现到了这里缺少什么,了解到他们需要什么,再思考作为设计的我又能提供什么。至少因为这件事情我感觉履行了一点点设计师的义务与责任,即满足业主需求的同时引导业主。

齐鸿儒:

齐鸿儒,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设计师

汪工刚才提到的两个案例,一个是胶囊公寓设想,主要面对加班的白领,我非常欣赏设计师的智慧,但还是不鼓励这么做,因为很容易就把全社会推到加班的深渊当中,现在本来就够惨了。第二个是幼儿园设计的策略,可能因为我比较悲观,主要是从城市建筑这个角度来说特别悲观。一个幼儿园居然没有良好的室外活动场地,而需要设计师另外想办法,可见我们的环境有多么糟糕,是不是很悲哀呢。另外,刚才许工也提到了设计师的理想和现实,我回想了一下,发现现在竟然没有理想,但是当初却是有的,那么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可能是浮躁的现实让我们对信仰和理想的坚持下降。

汪剑韬:

我当时做幼儿园的那块地是南北长、特别窄,所以做成锯齿状,这样设计后室外空间就特别小,我想与其没有多少室外空间,不如把室内做好,这就是当时的一个思路,幼儿园有日照要求,这也是不得以而为之。

施鸣:

我建议汪工可以把这个事情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不仅是把走道做宽,其实是把活动空间扩大到室外,室外空间扩大到室内,这是一个室内外交融的空间。

它不仅仅是走道,更是幼儿园的公共客厅。

齐鸿儒:

设计师面对环境的改变,所采取的充满智慧的策略我很欣赏,但是我想强调的是这样的做法实属无奈。今天既然是冷眼观建筑,我就冷眼批判一下,主要是从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比较展开。首先我想把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建筑方式简单说一下。古代建筑是从内到外、从小到大、从小尺度到大尺度、从个体到群体,都是一个完整的建筑逻辑,就是说先有一个基本构件,然后不断地去组合,用柱子、梁搭建起结构骨架,再铺上屋面板,最后是一个单体建筑的产生了。单体建筑产生以后,再围合成小尺度的院落,这种院落的不断重复使得大规模的群体就产生了,反映在古代就是大的宫殿群。那现代建筑是如何构建的呢?钢筋、混凝土,这是现代建筑两个基本元素。随着机器的轰响和工人的建造,单体建筑很快建成,城市商务区很快出现,然后就是更大的都市出现。

再回到古代居住,我们的先人曾经也是过着浪漫、诗意、田园的生活,这张照片是婺源,我们曾经理想也过这种优雅的生活,但是现在,我们的家园正在变成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垃圾填埋场,白色污染严重。我们再来看看技术书籍方面的,中国古代建筑就靠一部法典——《营造法式》就可以全部搞定,而现代建筑却变得很复杂,控制的规范、条例越来越多,而城市越来越乱。做了这么多对比后,就是想总结一下为什么古代人只靠一部营造法式就能建造出那么美丽的城市和惬意的生活,因为古人有思想,包括他们在选址、建造上,他们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再者就是有一个具体的形式,他们尊重这个形式或是体制。手法上古人讲究隐藏,从个体到群体。而作为现代建筑,我们采取的方针大多是多、快、好、省,总结起来就是能盖起来就行,别的不管。在选址上,就北京和上海而言,肯定是地价占首位。建筑关键词对我们来说就是三边,设计的方式就是互相复制,造成千篇一律的现象。我粗浅的认为在古代,大家敬畏自然,讲究天人合一,每个人心中都在敬仰体系制度,从而建出来的东西就有一个共同的内在,呈现的形式也是比较协调的。现代社会,由于我们没有信仰,所以建筑也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希望我们不要给后人制造很多的“垃圾”!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