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冷眼观建筑  > 正文
冷眼观建筑
发布时间: 2013-06-2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刘晓晨:

刘晓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6A8工作室设计师

我来自6A8工作室,我觉得作为青年设计师,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大,当然还包括自我认同,实现自我价值的压力,理想与生活现实相互矛盾,我们应该怎样做?以前听朱董事长讲课,他讲到设计师要有职业操守,当下从事建筑行业得人很多,但是做到“热爱”建筑的有多少呢?我感觉做设计师的工作,做到兢兢业业,就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今天的话题中,我看到有人在谈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我觉得首先尽责任的前提是一个设计师要有一定的能力。如果说我们设计完一些建筑,使用时却不尽如人意,说明这个设计师能力是欠缺的,不具备能力的设计师,社会责任无从谈起。一个建筑,我们要想对它负起责任,必须要有一定的职业素养。我们现在的注册考试,很多人都感觉跟平时工作有一些脱节,但我近几年考下来发现,设计基础等各方面自己事实上距离一个合格建筑师是有差距,现代化大分工使得当下的设计师的知识水平、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有所下降,所以我们应该不断地丰富、完善自己,首先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师。我觉得设计师这个行业非常需要工作经验,年轻设计师需要踏踏实实、稳步前进。前面我听到大家对甲方和政府会有很多抱怨,其实我觉得作为建筑师,每个人的发挥空间都受一定限制,目前的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给设计师以完全的发挥,所以我们更应当把本职工作做到最好。至于刚才提到的甲方的诸多限制,我认为很多情况下,设计师不掌握最全面的信息,他们这样做有他们的道理,作为设计师应该去支持甲方的决策,参与其中。所以就是别人给了我们多大的空间,我们就在这个空间里面发挥到最大即可。我已经有五六年的工作经验了,也在慢慢学会妥协,中国人应该多学习西方,他们很多东西都是妥协的产物。在有限的空间里面发挥最大的能力,能做到这一点,设计师就算基本合格了。

施鸣:

施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设计师

先谈一下我对这个题目的理解,“冷眼观建筑”中的“建筑”有两层含义,一个指的是建筑的实体本身,这个跟工程有关。另外一个就是建筑学的含义,是跟理论、学术相关。我的想法更多与学术相关,目前我最关心两个问题很简单:一个是怎样去做一个美的建筑,还有是怎样去做一个功能好的建筑。

我今天的话题叫做“间或的冲动”,讲我自己的一个不定期的冲动,三次冲动。

第一次冲动的背景:我刚毕业是在院属工作室工作,工作强度很高,相对比较闭塞,我当时就在想为什么现实跟在学校里想的不一样,其他人都在怎么做?当时就聚集了一些有同样想法的人,进行了一次名为“参数化设计交流”的交流会,因为当时参数化非常流行,但这个交流目的是渴望在工作之外的学习。当时有人讲火车站、有人讲商业街,有人讲在清华上学的课程设计。只有一个人讲到参数化,我非常的激动。这是第一次组织,会后大家热情高涨。当时我们希望把这个活动做大,以便吸引到更多行业内的高手参与我们的交流。

第一次活动直接促成了在北京工举办的“我们刚刚开始”的交流活动,来自北京院、清华院、凯里森、中科院、OMA、家坤事务所的年轻建造师们与北建工的学子一起做交流,讲了我们这些刚刚毕业一两年的新人的工作经历。“冷眼观建筑”的一个话题是关于社会责任的,社会责任不仅是在于建筑本身,这种与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与知识,帮助学生们成长,也是我们对社会的一种贡献,一种责任。。

第二次冲动是“设计爱表达”交流活动,这次我们把交流的主题做细做专,为的是能把一个话题深入讨论下去。建筑设计的表达贯穿于整个方案阶段,可以分成三个小部分:手工模型、效果图表现、建筑拼贴图。我们托朋友,朋友的朋友从不同的效果图公司(丝路、立方)、大院、外企、明星事务所请大家一起来聊这个话题。我们限制拍照和录音,希望大家能展现自己最真实的想法。结果是,我们收益良多。

第三次冲动,是源于我自己对于未来的困惑,我们将走向何方?我在我们工作室做了一个叫“建筑(师)的传承”这样一个演讲或者叫汇报、交流,题目虽大,但是我谈得内容还算是比较微观。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对我们2A1工作室的建筑师,包括总工、室主任、实习生等,对每个人做访问,对每个人都问同样的三个问题:1.你最喜欢的国内或者国外设计师是谁,为什么?2.如果你是年轻人,你对将来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的期望是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3.如果你是老员工,对刚入职的年轻人的建议?然后把大家的访问视频按年龄分为三组:院里的老人、中青年和年轻建筑师。。

第二个方面,我最喜欢的设计师是库哈斯,我去深入了解库哈斯,譬如何时出生,小时候在哪里生活,如何接受教育,受教育时发表过什么文章,参加过什么培训,参加过什么竞赛,工作经历,设计理念和理论成就。然后再把库哈斯的整个人生分为少年时期、中青年时期和目前的阶段(和2A1的老人、中青年和年轻建筑师对应),最后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穿插到一起,呈现一种对比,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我们自己,和处于我们这个年纪的大师在做什么。我希望从大家的看法中,从大师的发展轨迹中寻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要再迷茫。

关于未来的困惑大概是每个人都会碰到的事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断前进,未来也许就会越来越清晰。

顾鹏程:

顾鹏程,北京殊舍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设计师

我来自殊舍建筑,刚毕业1年。我们事务所,就是一个中国建筑行业的缩影,在纠结中生存。再回到今天的话题上来,刚才的讨论有宏大的论调,也有回归细节、建筑本身的讨论,我就随便说点什么吧。刚刚听到一些关键词,比如责任、悲观、规范、敬仰之类,先说一下责任,我感觉这个责任应该落实到建筑本身,而不能把它说成宽范的社会责任。而且就个人而言,我对这门专业的认同性不是很高,就社会责任而言,我觉得中国当下环境,要靠建筑来实现什么社会责任,如果说这种社会责任是对社会有利的前提下,要靠建筑来带动,我认为这个作用非常有限。

就责任而言,我觉得还是要落实到建筑本身,就是你做的建筑好不好用,这是非常基本的,但是大部分人听到“好用”这个词,他可能脑海中会认为这个建筑是不是就意味着死板,只满足一些功能要求,而我这里提到的“好用”还包括美观、舒适、新颖、创意。再探讨一下社会方面,举一个例子,我们之前做过幼儿园的一个方案,整个团队做得非常满意,在汇报时整个专家团也是非常满意,都在推荐这个方案,但是在我汇报时跟一位领导产生了一点小冲突,到最后对这个方案进行总结时,这位领导却让我们重新再做。我作为一名设计师,当时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应该是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意见,但我最终没有站出来,当时的我并没有尽到一名设计师的社会责任,我做出的方案不是我满意的,而且用着不是最有效的。关于设计师的生存和信仰,我感觉这是一件特别悲观事情,在这个行业中如果仅有的一点社会责任都做不到,我简直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北京从解放之后开始进行现代建设,在政治中心和金融中心选址时,专家认为必须在原址的基础上拆,然后重建,当时的林徽因十分反对拆除古建,她对建筑的执着非常值得我们每一位设计师去学习。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