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冷眼观建筑  > 正文
冷眼观建筑
发布时间: 2013-06-2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汪剑韬:

我觉得你比齐工还要悲观,过分悲观是对社会的失望。但是我也知道,社会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顾鹏程:

就社会进步而言,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文明的进步,而我们现在这种状态只不过是在迅速膨胀,看似平和的状态下暗流涌动。这点其实有两个很明显的对比,一个是官方媒体的宣传口径,他们探讨的范围都不在建筑本身。设计师的话语权不够有力,我希望建筑行业应该有所改革,在当下中国,设计师起到的作用真的是非常有限,建筑是不可能带动什么发展的,只能是别的发展带动建筑行业发展。另一个我感觉设计师有一种抱团取暖和互相吹捧的感觉,其实这个职业本身的价值很有限,但是圈子里不断地给你灌输经济利益的思想,可能会导致价值观出现偏差。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希望以后能够从事教育工作,我觉得这个可能是对承担社会责任更直接,而且更有效的一种方法。

活动现场

齐鸿儒:

我关于悲观想补充一下。悲观不是为了悲观而悲观,而是为了发现问题,为了寻找力量。悲观之后应该干嘛,应该找到问题,并不能认为当下的社会全都是悲观,也有很多乐观的东西,也有很多人在努力。刚才包括批判中国城市发展等很多问题,就是为了让有良心的人、有职业道德的人了解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顾鹏程:

就好像我刚才一直在强调的个人观点,我感觉如果我今天要做出一个改变,可能不会在建筑领域,因为在这个领域就目前的思考范围来说能带来的东西不多。

汪剑韬:

顾工刚工作1年,现在下这个定义还为时尚早。

顾鹏程:

虽然工作1年,但我感觉接触的还算多,1年里我接手了7、8个项目。

汪剑韬:

我们不是在质疑你,我们还是希望你能坚持,因为实际上你还在思索。

顾鹏程:

我不想在这种模式或者是自身价值实现比较低的条件下工作,我说价值比较低不是专指建筑本身,而是针对整个社会,你在这个狭隘的空间下发挥不了真正的价值。

赵辰楠:

你还不了解其它行业,每个行业都差不多。

汪剑韬:

你不能指望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和你一样,社会有它自己的发展模式,你认为梁思成生活得很愉快吗,你认为梁思成他很容易就成为大师吗,当然不是。梁思成的生活空间也是很艰难的,但是他一直去坚持自己的想法,努力去做。

齐鸿儒: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有些东西不要去评论好与坏,尤其是在建筑方面,建筑它有很多面,有实用性、有美观性、有所谓的深层次空间合理性,还有空间的艺术性,民众有很多面、角度去评判一个建筑,就是作为设计师不要指望让所有人都认可你的建筑,评论建筑没有好与坏。

汪剑韬:

我认为建筑是非常综合的一个行业,它有技术性、实用性、艺术性,比如一个项目,没有达到你所期待的艺术性,但是它的实用性策划的很好,你也是为社会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建筑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要坚持有自己的想法,努力去做。刚才我提到把幼儿园的走廊做到3米6宽,就这点小事儿我自己就开心了很久,把一个走廊从正常宽度推到3米6,我要说服很多人,我首先说服领导,其次要说服甲方,然后一些指标上的容积率要重新上报等等,通过我的努力达成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名誉、掌声都无关,设计师要学会坚持、学会努力,我觉得这样就足够了。顾工也刚刚工作一年,你要从多个方面去看待事情,不能说没有达到我的理念、我的设计性,就认为自己很失败,由此认为所有设计师都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顾鹏程:

我没有认为设计师行业很失败,我刚才说的是不想在这个狭隘的空间中去做设计师。刚才汪工说我的项目,其实我并没有上升到艺术性,我可能就想让甲方用着舒服、看着好看,但即使这样简单的要求,甲方也并不打算满足我,因此内心会有落差。

汪剑韬:

很多设计师都在夹缝中生存,有很多生存技巧。比如国外的很多大师在主推一个方案时,他避而不谈,因为推崇这个方案别人会认为你有倾向性,反而他会A、B、C说三个方案,分别指出这三个方案的不足,最终提出自己内心所认可的方案,对方也能欣然接受。这是一种我们学习的技巧。其实各行各业,在这个社会上生存都有相应的技巧,我觉得建筑行业还需要我们慢慢摸索。

范明亮:

我给主办方提个小建议,今天邀请的设计师中只有一位女性,我觉得以后可以多请一些女性设计师。因为我觉得男性设计师和女性设计师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思路上会有不同,多请一些女性设计师可以激发灵感上的碰撞。咱们今天的话题主要围绕从学生成长为职业设计师的转变过程。我想说的是,我们在上学时、工作后都在讨论的一些话题。比如说你在上学的时候跟同学聊的都是空间、形态、构图、色彩等,工作后可能是加班熬夜画图、甲方需求、工程造价、具体施工等,从一个非常理想的、诗意的生活和学习的状态,转变为一种非常现实的工作状态,可以说这是一种蜕变,也可以说是一种成熟。既然咱们这是一个互动的话题,我想做一个现场的小调查,就是工作之后谁做过住宅的项目?

大家回答:

都做过。

范明亮:

我认为住宅项目其实是所有项目里面最现实、最务实的(最市场化的),而且是最需要听从甲方意见的。

汪剑韬:

我插一段,我在北京做过一个住宅项目,又在石家庄做过一个住宅项目,石家庄的甲方问我曾经接手过什么项目,我给他们一一列举,甲方告诉我不要把北京的项目思路放到他们的图纸上,需求是不一样,设计也应该不同。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也渐渐发现其他城市与北京住宅项目的不同。

范明亮:

范明亮,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二设计所设计师

去年我和我的同事一起做滦平的住宅,滦平是一个县城,只有五万人,他们当地对住宅的要求很高,必须是板式建筑、南北通透,北京的思路完全不适用滦平。我们做的这个项目,如果做得比较快可能2、3个月就能完工,但由于甲方内部人员流动性较大,这就导致他们的思路经常突然翻车、转向,重新换一种新的思路,这种情况是坚持还是妥协?比如说第一次甲方提出要做现代简约风格的,第二次又提出做托斯卡纳,要知道托斯卡纳是一种地中海式风格,属于亚热带气候,压根不适合滦平当地严寒的气候条件,但是甲方坚持,你要不要做?第三次又要做英伦风格。设计师要不要顺着甲方的思路再做一个?但幸好第三轮是最终一轮,英伦风格报批通过,结果一个规划方案就拖了一年多的时间。

为了公司的利润和发展,我们需要尽可能跟甲方维持一个比较良性的关系,所以这是一个解不开的矛盾,直至今日如若再碰到这种情况,我仍不知所措。再者由于甲方将此定位于打造当地一号的高端项目,而普遍的市场认知中高端项目定位跟欧式建筑风格(如法式、地中海式、英式等等)似乎是划等号的。作为个体建筑师,我不掩饰对欧式的抵触,其实很多建筑师对欧式都是持批判和排斥态度的,现代的时代就应该做现代的有创新的建筑。不知道大家对欧式建筑的态度如何?但反过来说,如果放弃欧式就等于放弃了90%的高端住宅市场。何为重?

汪剑韬:

我也面临过这个问题,当时做过一个石家庄的项目,甲方跟我说要做西班牙式的,后来又跟我说做哥特式,由于该项目有高层,后来甲方又提出只要是欧式的就行。我感觉甲方没有找到建筑最关键的点,他关注的仅仅是一个立面效果。对于住宅项目,我的领导李工,一位五十多岁的老设计师告诉我,一定要真切地把握住居住建筑室内空间的合理组织与使用。后来做了一个分析,领导给我们下了一个结论:90平米以下的建筑,不需要过分研究,有它的经典模式,就把公共空间、交通空间研究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只要是120平米以上,或者150平米以上的建筑,设计师可以自己多加思考,可以有不同的模式。领导当时告诉我们,90平米以下住宅的占到住宅建筑总量的70%,把剩下的30%都给研究透了,你就能把握居住建筑的核心,至于甲方要让这个住宅穿什么衣服,这都不重要,只要你再把立面比例推敲好,这可能就是一个合格的住宅方案了。我觉得这位老领导对我讲的话让我很受启发,因为居住建筑以人的使用感受为主,人有12个小时是待在家里的,所以住宅建筑貌似简单,但其实想要做好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刚才有人提到居住建筑应该关注什么,我觉得关注内部空间可能比“穿什么衣服”更重要。

范明亮:

因为同仁中出现了几位悲观主义者,所以我想谈一下念研究生时实习、打工的经历。曾经我去过一个只有3个正式员工的小事务所,并且我实习了很久,很多同学都质疑我在这里能学到什么,我告诉他们只要用心就能学到知识。所以我想说的是能不能学到东西,能不能有所收获,能不能有所创造,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套用一句佛家用语,就是一切法由心想生。你的心是什么样的,你周围的世界其实就是什么样。希望所有的设计师,都要积极、乐观,我们的将来都会更好。

黄越:

在听大家讲话的过程中我也感触很深,因为之前也参加过几次这样的沙龙,觉得这种氛围让人受益匪浅。最后简单说几句吧,第一个就是设计师这个职业是一个包容性特别强的职业,它能朝着一个方向一直做下去,是一个宽度特别大的职业。正因为如此,成为一名设计师才特别的困难,设计师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满足各方面的要求,所以我感觉做设计师非常不易,做中国的设计师就更不容易了。因为我们国家的文化、社会习惯会影响到方方面面。刚才也听到顾工的发言,让我的记忆顿时回到刚工作时,最初的激情很重要,但是随着工作阅历的增加,设计师吸纳的东西越来越多以后,再判断各种问题,做取舍做决定时就会发现考虑的角度改变了。可能刚工作3年时,你眼中只看到了一个问题,并且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等你工作了5年之后你会发现这个问题变小了,旁边又会出现一个新的重大的问题,工作10年后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又变小了,可能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所以这个行业靠的是积累,靠不断的吸纳、判断、包容,最后来处理问题。我工作已有11年,非常感叹刚工作时这种深入讨论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我认为要做好这个行业确实是需要有一颗谦虚上进的心,其实刚才范工说的“法由心生”这就话就很好,希望将来这样的沟通机会能多些。建筑师既然是一个包容性的职业,那么就需要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每个人都会从别人的议论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会后合影

幕落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