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冷眼观建筑  > 正文
冷眼观建筑
发布时间: 2013-06-2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于斯纯:

于斯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设计师

大家好,我是中国中元物流所的于斯纯,起初我一直做方案,以投标建筑为主,现在接触了很多施工图,在对甲方的理解上与大家可能有一定差别。一开始接触的甲方都会比较听从设计师的意见,但是来到中元后,发现设计师更多的听从甲方的意见。举个例子,一个甲方要做一个商业圈,他逛过蓝色港湾后,就要建一个跟蓝色港湾一样的商业圈,然后要求我们把图纸照着他给的地图形式以及建筑模式改一下,由于前老板特别不喜欢这种方式,认为是扼杀了设计师本来的创造性,就没同意。当时我觉得非常奇怪,既然蓝色港湾都已经建造的很好,为什么还要再做一个一模一样的,为什么不让我们设计师自己发挥,再建造一个整体都不错的商业圈。但是由于甲方的执着,项目只能推掉。

施鸣:

反过来问,为什么不能和它做成一样的呢?也许可以做,只是建筑师认为一定要创造。其实现在很多公司是这样操作的,把项目分成两类,创意类项目和产值类项目,你的前公司完全可以把这种项目分成产值类项目,赚到钱可以到别的项目上去创造。不一定非得推掉,毕竟一个公司的生存还需要资金支持。

于斯纯:

我的前公司可能比较有追求,不希望自己的作品是copy别人的成果。

施鸣:

于工的前公司很有追求啊!我听说一个业内知名的设计公司,基本只做公建类项目,但当它看到住宅市场的高利润时,也涉足了这个行业。

对一个公司而言,设计很重要,生存也很重要。

我想问于工一个问题,你刚才说之前是甲方较多听从建筑师的建议,现在是建筑师听甲方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于斯纯:

前公司是一家外企,甲方会过多的和你讨论。比如设计师讲清楚了设计原由,他们也觉得很合理,就会听从设计师的意见。他们也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也会参考,但是不会完全遵从他们的意见。但是现在接触的甲方比较强势,导致我们需要过多地参考他们的建议。因此感觉到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在做产品,而不是作品。

许多:

我插一句,我感觉你们公司幸好没有在做山寨,要不很可能现在已经被选进畅言网,参加丑陋建筑评选了。

于斯纯:

其实我想作为设计师来说,山寨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山寨是你copy别人的想法,自己不去发挥创造,只是一味的把别人的东西直接拿过来用。

汪剑韬:

我认为设计师可以复制建筑,但复制不了环境。就比如说在北京朝阳区的蓝色港湾,它有自己的特殊性,第一有环境,第二有人群,位于驻外使馆区,蓝色港湾的设计考虑过当地的商业环境。设计师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再复制一个相同的建筑,但是却很难复制出一个同样的环境。所以我想,建筑没有绝对一模一样的,即使外形一样,所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山寨之所以可怕,我认为只是复制其表,并没有复制到内在。所以我认为你老板当时之所以推掉,可能是觉得蓝色港湾模式并不适用这块地。在我看来,如果这块地没有一个像蓝色港湾的环境,完全复制是没有意义的。在国内,接手商业建筑项目时,设计师在做设计策划前几乎不了解市场与商业环境,对市场也很难进行分析,毕竟我们在这方面不专业。但在国外,很多公司都设有前期策划团队,他们会把一个区域分析得很透彻,在充分了解环境需求后,再进行策划就显得比国内成熟。在中国,如果甲方有资金、有品味、有知识、有文化,他们了解自己的需求,也许就能做出一个好的建筑。如若甲方不懂,只是有资金,他把这件事情完全交给设计师,再加上咱们没有前期的策划团队,可能也不会完成得很好,所以我认为前期市场分析的缺乏是我们的短板。

赵辰楠:

赵辰楠,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设计师

大家好,我也来自中元,刚才听汪工提到的建筑山寨和审美标准,我有几个看法。我很认可汪工的说法,所谓的山寨只是学到了一个形,其实有些建筑也都是设计师从某些地方学到的,像咱们现在的风格,哪些不是以起初的积累为基础,之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最后成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标准,所以我感觉学习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去深入地学,学透。

对于刚才齐工进行的新旧建筑对比,我对两个方面印象很深,一个是形式规划,还有一个就是材料。在规划方面,为什么之前的城市可以做得那么平整,井井有条,我感觉是因为他们是新城,而我们是在原来基础上建造新时代,肯定会有新旧的拉扯,在这个拉扯中,我们怎么才能让新建筑在旧建筑的机理中显得更平和,这是我们要做到的。还有每块地、每一个开发商、每一个设计师、每一个规划局局长、每一个设计院院长,审美标准都是不同的,因此导致每块区域即使有整体的规划部门从中协调,最后形成的建筑也千差万别,这也跟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有很大关系。第二个是材料,我本人非常喜欢古代的木质结构,但是它们早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前半部分一直都在歌颂混凝土,后半部分作者笔峰突然一转,反而说混凝土的缺点,关于这一点,我想说的是,目前中国的建筑市场没有给设计师提供一个开放式的建筑材料环境,设计师手中的规范除了混凝土就是钢结构。但是现在全球建材市场是一种百花齐放的状态,之所以在中国寥寥无几,正应了汪工说的,中国土地的价格太贵,甲方需要利润,由不得设计师去创新,去建造那些没有办法保证采光、节能、结构安全的建筑。

刚才听了许工的发言,刚毕业的学生有灵气的,半年之内就可以适应设计师这个行业,如果没有灵气的两三年之内就可以适应。我却觉得,如果没有灵气半年就可以适应,有灵气的三年五年甚至一辈子都可能无法适应。我认为现在跟上大学最大的差异就是,我们上学时候所想的建筑过程很简单,就是你设计的房子是什么样的,盖出来就是什么样,当时思考的很少。但是上班后,我们才发现建造一所房子要面对的问题太多太多,所以我觉得导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环境的变化,不是人的变化。最后我想说的是,现代建筑个性化的特点太多,但是我们又不能把建筑普通化,我认为普通和平和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就是设计师在平和之中还能让大家体会到建筑的美感,并且能在这种建筑中承载一些文化的力量,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做的。也许有人觉得平和的建筑是没有新意、没有特点、不能出名,这就得取决于设计师能不能坚持。如果能一直坚持做平和的建筑,也是一件很有个性的事情。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