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和新生  > 正文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和新生
发布时间: 2012-09-29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畅言网编辑:

现在进入自由交流阶段,请大家深入讨论,使我们的沙龙内容更丰富。

戴亮:

刚才尚工提到材料的运用,包括后工业厂房等领域,其实我们做项目时也遇到很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陈女士说的“怎样保存场地记忆”。我觉得这是贯穿设计全过程的问题,包括材料、标识、植物都在此统领之下。以我们手上正在进行的项目为例,在长沙湘江边,有20万平米的一块场地,原来有许多砂子、鹅卵石,尺寸有五六厘米,堆积起来有二三十米高,在当地人看来是种司空见惯的状况。作为外地人,做这个项目会很难,好比一个新西兰公司做上海的设计项目,完全不知道原来的情形。因此,我们必须将外来者到当地人的转变做好,当时我们在现场带了一星期,不停观察现场,了解历史和材料,将所有能保留或再利用的资料记录并编号,我们的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规划师团队对场地进行了查勘并对现状综合评估,把所有能保留的元素了解清楚,再根据总体设计决定怎样利用这些元素。保留的材料分为几块,包括混凝土块、拆迁的红砖和瓦块、大面积堆积的砂石,这些可以说都是常见的建筑垃圾或清理的废弃物,我们评断了这些材料哪部分能代表场地记忆或者历史遗留,并思考如何去利用。在跟市长汇报时,列出了许多项目,拿卵石来说,根据功能不同,列出了五种不同卵石,可以在不同区域使用,并且通过设计,不需要从其他地点将原料运过来。我个人很赞同刚才尚工和陈工的建议——首先,把场地记忆研究透,设计师设身处地地看待现场;第二,做好完善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哪些东西能够被重复利用、存在二次价值,具体做法不必多说,相信各位都有见解。

刘觐宝:

我们公司在一个创意园区内,原来是个老厂房,我们自己进行设计改造。公司在杨浦区,原场地有不少旧门板被当做垃圾处理,我们把它们回收过来,在办公室中重新利用。我同意刚才几位提到的关于材料的观点,新旧材料的搭配使用很重要,也很见功力,我们的改造工程也做了相关尝试——比如使用了旧砖块,利用其粗糙的质感,与新材料光洁的质感,使得两者产生了强烈对比。

戴亮:

石笼是后景观设计中一种常用材料,根据运用地点的不同,对立面装载的石块有一定要求。以前工程领域都是在石笼里填充石块,现在景观设计中涉及到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甚至可以做成艺术造型,其实它也体现了自然和人工的碰撞。另外,关于卵石的使用,可以用在漫步道、和人工水景的河滩,也可以形成自然风格的景观。此外,还有雕塑,还是利用卵石,高度有二三十米,我曾爬上去一次,因为滑动的原因,感觉很费劲。将卵石堆成锥形的雕塑,作为地标性的景观,既恢复了原先的地貌,还加入了新的设计元素。当然,我们在做方案阶段必须注意到一些问题,首先确定场地的材料是否受到污染,必须保证这些材料不能成为二次污染源,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另外一点是在改造处理过程中,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度。尽管德国杜伊斯堡公园保留了许多原先的东西,它给人强烈的遗留感,也取到了良好的反映,但由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人对艺术的接受度可能不一样,所以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做法。

夏正兴,十方源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商务主管

卜彦钧:

我们是传统的儒家文化,跟西方的文化碰撞还是很大的。关于材料,可以使用符合场地特色的材料,比如在长沙湘江边使用卵石,从而体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另外关于化工污染问题,我们在前两年工厂搬迁项目中,面对像铅、铬这种重金属污染物,除了分离处理这种做法以外,还通过改良等手段保证土壤和地下水不含超标污染物。但是许多景观改造项目中可能没有想到要做土壤分析、水源分析,实际上非常有必要控制并保证景观场地的安全。

戴亮:

把江南的一些因素比如青砖白瓦融入设计,后来我们做了三个不同的方案,有古典式、后现代的等各种表现的方式,马上跟业主的距离拉近。很多新的做法、很新的组装图,很多植物搭配的形式都被接受,最后我们放的民俗年画的形式获得通过,业主很满意。我们努力做好把这步做好,和业主互相尊重,虽然我们公司很多员工都和年轻,在做设计的时候对文化的差异和地域的差距的认识还是欠缺的。不同地域是不同的文化,比如我去突尼斯的时候感觉它是后现代风格也是有所侧重的,它是后现代的一种展示,更多的是一种体验。后来做了很多的工业园设计,不同的地域的文化的差异风格也不一样。今天能到奥来雅学习我们来做互动交流,这个沙龙是非常有意义的。今天有点拘谨,总是坐在汇报项目的这个位置也挺难的,这就是针对刚才的两个问题我的建议,一个化工污染物的问题,一个材料的结合上还要考虑文化的结合。

在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方面,你们公司是和当地环保部门共同来做吗?

卜彦钧:

是的,必须跟当地的水利部门联系,对当地的土壤进行了解确定是偏酸性还是偏碱性,对原有的生产物品的特性要做分析,有哪些是必须要去除的,有哪些可以自然带走的,要一分为二的看。有些重金属的东西是通过单纯的土壤置换解决不了的,所以在一些地方做了很多悬空的设计。因为这个项目原来是铁路的一个企业,用铁轨来做桥梁也是一种想法,用废旧的轮胎做来做亭湖,因为当时的铁轨比较斑驳了我们重新把它做成亚光效果。我是北方人,北方人喜欢到公园里打牌、下棋我们很简单就是把轮胎中间加一个杠杆作为基础就改造成一个很漂亮的房子,原汁原味的东西用起来也不一定非常可取,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在里面,还需要设计师进行实用性的改造,这样出来效果往往会好一点。

陈黎珍:

世博动迁工程中有一个染料厂改造项目,因为我们没有做过这方面的项目和研究,它是个化工原料厂,应该是类似的,应该问一下当时做土壤方面的改良、处理的情况。

陶智,上海筑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创建筑师

戴亮:

我们通常在国外做一个项目,很多部门都会陪同来做:包括环境保护、土壤保护等部门,到国内后感觉是孤军奋战,相关的部门大多是应付的态度,上级压下来的命令才执行,要是需要什么可以帮找找,很多时候就是敷衍。

卜彦钧:

我们也碰到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策略就是跟当地的水利、环境部门展开密切的沟通,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多年积累下来的,有时候听听当地的企业意见我们姿态可以放低一点,跟当地的测绘、水文部门以及化工的一些研究所,当然研究所他们也有研究这些课题,这个厂子废弃之后的处理问题。上海也有对废置工厂的处理方法,对我们景观来说是一些实际的投入投资的问题。

陈黎珍:

你们有机会做这样的项目,还是很幸运的,我们都很羡慕。

卜彦钧:

二十万平方米应该能将基础文化、很多相关文化做很好的集中展示。

畅言网编辑:

刚才三位都说了一些土壤改良的问题,刚才卜总也说到这些问题,我作为一个外行也跟一些人聊过这个问题,当时应该是上海环境设计研究院的一个人跟我说过,他们当时主要做一些工业的或者是所谓的掩埋土的一些建筑的建造,好像那时不是说材料的问题,而是在土地以下铺一层塑料薄膜,之后是无纺布,还有一些塑胶的东西,能够保持透气性,还要保证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自然水土的可进入性,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像这种使用上的改造,厂房都会有一些污染吗?像一些重度污染的厂房遗址这方面的改造后土壤改良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卜彦钧:

这种情况要看面积、看它的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有时候也分成很多种形态,有固态、液态、气态的,我们看不到气态的对土壤的损害,其实任何一种排放的污染物形态对土壤都有很大的危害,不单单是固态的,废渣废气也有很大伤害。

畅言网编辑:

奥雅在国外是怎样做的?

姜海龙:

我们目前的研究通常就是采用生态修复的手段,都会产生二次污染,用能够吸收这种重金属的植物来解决,重金属被吸收后附着在植物的叶茎,这些东西就成为潜在的二次污染的源头。而且作为一个公园是需要人去参与的,怎么控制、怎样用修复的手段来解决这它跟人体产生二次污染的源头问题,我们正在研究和讨论,也尝试着积极跟当地政府进行沟通,但是中国现在还没有一个系统化理论做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卜彦钧:

目前土壤方面还好,特别是水质方面应该借鉴下日本的处理方法,这方面在上海环保局也做过一些推广,像生物对水的处理,结合生物体、活性炭的综合整治。对于景观专业来说,生态修复这种方式很适合我们,同时也是一种景观的打造,这种生物辅导的作用当然会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会和这个水流的流速、面积以及整个环境的产生关系,和每年的降水量有密切的关系。

戴亮:

现在我们还碰到一个地表水的相对处理问题,比如我们一个案例,它的重金属污染已经深入到地下水,这样的话挥发就比较慢,而且会逐年的影响地下水质量,而且项目在湘江边上,地下水位很高,如果全部用土壤置换成本太大,如果不去处理话它还依然产生污染,景观角度是我们来做,从别的角度应该是环保部门来去解决,我们可能解决不了太多的问题,所以我们现在主要是跟环保部门合作。

卜彦钧:

化工是一方面,他专门有水源的处理,水源也是现在非常专业的一个范畴,像水体的处理可以采取很多种办法,我也看了很多方法。第一对于我们做景观的来说,能美化环境又能反映我们景观学科的就是微生物处理,做成浮岛的形式对水源的处理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

戴亮:

化工方面当初我在德国的莱茵地区时,那还不是化工而是矿产露天煤矿,同样会出现土壤的沙化,这不仅是对景观有影响,同时还影响着地区商业化的发展,人口都外流了,怎样把人都吸引回来?跟中国目前的状况还不一样,在某些程度上发达国家的发展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个前兆。

陈黎珍:

中国的工业的保留相对来说没有德国做的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德国毕竟有辉煌的工业文明史,中国这方面就可能不那么值得炫耀。

戴亮:

中国一直都是农业大国,所以非常强调农业景观,现在真正做农业景观也是个特色,种些高粱、玉米比较有情趣,所以我们对这个项目也研究了很多。最初着眼与景观结合,后来通过和农大、生物大学的一些沟通,其实有好多农作物吸附污染物的能力更强,包括高粱、玉米还有我们常见的苋菜,都是能够快速的吸收土壤里有毒的元素的,还有些块茎类的植物。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