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和新生  > 正文
后工业景观的改造和新生
发布时间: 2012-09-29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王田:

王田,上海筑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种植西红柿对土壤的恢复非常快,西红柿果实到秋天后都成熟了好多堆积物如何处理?这就是二次污染的问题。在湘江的旁边,从人文上讲应该是一个人口比较密集的城区,这个城区还是人气比较旺的,所以如果要改造该地区,应该跟当地的社会因素联系在一起,当地文化社区改造后可以参观、游玩等,最后污染已经不是表面的污染了,可能是第一水带、第二水带等都污染了,可能是深度污染。但是我们做总包的能力是有限的,有限的话就跟当地政府切断,对湘江的二次污染很重要,怎样切断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他这块已经污染了,你进入后是做景观设计,对于我们来讲污染区湘江不能再次被污染了,这个地方要做的话,必须要做勘探,测量重金属物指标。在某个地方100米打一个井,这个地方不一定有可能50米,然后做勘探,每五米进行取样,测试污染程度。按照自然面貌取5个点或者是3个点, 重点污染的化验一下,一般的实验室也能做,然后重点记下来。湘江有个断层面,了解受污染的分布情况,整体分布情况了解后再和当地的水文结合起来。比如这已经重污染了,工程量是非常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都是达不到的。污染的程度不一样处理也不同,但是首先就是这地方有没有辐射超标,如果说要是有辐射超标的建议政府先废弃停止下来不要做,是做不成的。还有就是污染太重了,比如一个印染厂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污染严重也有很轻的地方,特别污染地区的要封存,先把这块封存后再处理其他的轻污染地区,对污染源整体有个量衡,这种情况下去做才能贴近地貌。因为这个在长沙的地方,要考虑当地人的社会因素,我刚才听了各专家的意见后,从我的角度看总体是怎样规划,把数据拿出了,封存后就不用了,用树枝类的东西把它包起来固体化或掩埋堆成假山类的东西,封存完后就没有隔离,上面再铺上新土,这块土地以后就能用上。使用的前提是把这22万平方米的重污染土地改变的成本是巨大的,要调查清楚分层次进行,我这种讲法的话可能也不太具体。

尚凯:

刚才大家都能谈的出很多细节问题,我觉得整个大的主题里有几大因素考虑的还是不够。刚才谈的公园的改造,也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思路。包括刚才谈的材料,任何人都会想到作为好的一个景观设计师来说是大家惯用的一个做法。依目前来看,不管是公园类还是厂房,市区的、休闲场的商业的还是办公都面临着很大问题,人员本身的利用和后期维护的问题,其实我们谈大部分的节能,节能本身不是减少了,是如何使用最小的能耗。电耗问题是目前大部分的创业园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仅是创业园区,大部分景色区也是。谈到新的工业景观利用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不知道你们在设计过程中或者是在使用过程的切身感受,因为我们单位曾经三次想搬迁到类似的场地里,两次定金都交了,但是我们还是没有搬迁。有几大原因:第一是考能耗问题,第二是交通问题,第三是商业便捷性。上海没有像广东那样的遗迹公园,上海流行最多的是创业园区。交通问题是很重要的包括现在蒸蒸日上的八号桥,我们曾经拿下来一栋楼最后也没有去,交通原因带来很大问题。目前的创意园区往往存在一种现象,不是一种低门槛进入的区域,现在反而成了奢侈品。我不知道大家对这种现状有什么反应,实际上开始希望作用是“变废为宝”,把没有价值的东西重新使用起来。而现在反而过头了,成了一种地位的象征。我们应该把大的思路或方向性确定之后再慢慢研究具体问题,这就是我的一些看法。

陈黎珍:

中国号召的环保还比较停留在现实上,中国更多讲的概念比较多,所以才导致是变废为宝,旧物利用的东西成为一个奢侈品很普遍。

姜海龙:

我们刚才说到的土壤改造的项目,这个东西不是我们能做的,所以我们不愿意去讨论,讨论的话就是话柄。我们就像纸上谈兵,只要这个废品它不产生污染,因为它已经废弃好多年了,,怎样消除污染处理的程度,使它慢慢的淡化?其实没有任何办法,全世界也没有好的办法,只有靠时来慢慢把污染物稀释、淡化、沉淀、分解。

畅言网编辑:

大家对能耗的问题还有什么看法?刚才尚工也提出了材料变废为宝的问题。大家看看有什么看法或者说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案?

陈黎珍:

我知道一个城上城的项目楼盘,那个项目有个通体玻璃,能耗非常大,你看西班牙的建筑都是像洞穴一样的窗,这是科学务实的态度,但是中国相对来很多都是浮夸的现象。

姜海龙:

其实建筑上已经限制立面玻璃幕幕墙的使用比例,因为其能耗高,风险也大。

严佳强,上海筑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建筑师

王田:

玻璃幕墙目前的使用规范是,规定只要达标就可以,我认为做大的项目来说要有回归自然的想法。刚才讲关于城市雨水回收的问题,比如这个楼或者这个小平面怎么回收,回收到一个地下槽然后经过过滤、收集、中水利用直接冲厕都可以,但是要做一个更大的,要配备一些设施和人力,就会产生费用。实际上这样运行起来是一种人工的回收的看得见的,是二次利用的一个状态。如果从回归自然的角度,上海这个城市上面的建筑很重超过他曾经的重量,整个地基在下沉,上面是马路建筑很多,由于地表水的留住减少土壤的流动性变差,土壤就变得很干、很松散,土壤就会收缩,收缩后也引起下沉。实际上上海的降水并没有减少,怎样让雨水回归到地表?如果不拿这水做中水可以浇花,中水能不能回归到自然,回渗到土壤?比方我们现在有个五万平方米的小区,按照上海年降水量,怎样把十万吨排出,当然大部分是排下水道。如果说有20%-30%能回归到地表,也是对自然的回归。那么这个概念是没有效益的,因为他看不见。实际上这样做下去对上海来讲从长远来讲是有收益的,这么做后可5-10年来讲收益看不到,但是对这个地区二三十年后跟没做的是有很大区别的。

卜彦钧:

刚才姜总讲到后工业改造的项目为什么变成了高贵的项目?跟我们国家当前尤其是现在房产政策有关,存在调控大量资金,开发企业把这个作为一个题材,这个也是个炒作的题材,他们认为这样提高了是跟我们国家整个国家的投资环境还有政策的引导都有很密切的,关联就是这经济性的问题。我公司也想搬迁,在华海办公其实可以搬到创意园区,但是我觉得不值得做,我看到的东西第一达不到我的预想。第二我认为这种利用改造后的东西应该有种清晰的策略。其实我遇到过很多山西的老板的要在北京开发项目,他们问我做什么项目好,搞个厂改造一下,五十万拿去,把理念带过来,这个地方最初的时候三十万改造后了可能就变成八十万了,这种东西作为设计师来说是很难回避的。不管是奥雅纳还是我们中小的企业来说,都碰到过很现实的一个生存问题,生存就是要迎合市场,我感觉到这两年有个很好的迹象,很多客户逐步有了意识,就像刚才提到的环保、中水回用、地面处理、采取自然通风等降低能耗,这是从建筑领域开始入手。我们景观是配合的一个环境,北方项目做的多,很多业主还是有意识的。国内发展这方面是很大的提高,不会再出那样的洋相——说建筑是现代的,搞两个石狮子再往那一放,这也是有一个过程的。

陈黎珍:

我说两件事情,刚才姜总提到节能尤其我们景观方面,我们有个项目,让我们在小区内放节能灯,就是太阳能节能灯。甲方要求说要有节能的概念,不是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他要评“四高小区”,要打分,节能灯尤其是太阳能灯不好看又特别昂贵,使用过程中不耐用,甲方就建议说放一到三盏就够了,他就能评分了。

卜彦钧:

那我给你推荐一种好东西,节能环保的灭蚊灯,概念更好,在国内按正常的话还是需要些灭蚊灯的。

陈黎珍:

这个我可以考虑,这个投资小而且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在中国有的时候环保做不下去,就是因为脱离实际而且成本更高。

姜海龙:

就像很多人在中国受到侵害也不维权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成本太高。回到我们的专业上来,太阳能这个灯具其实是一个很好利用的东西,我们在大型工业里面使用,包括结合风能来做的太阳能可以弥补在日照不足的情况下。但是我们也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生产的太阳能蓄电池的寿命太短,两年就要换。这样成本就很高了。国家原来还有扶植政策、优惠政策,面临的问题就是只能把参数降低节约成本,很多新的材料为什么不能推广,虽然很好的工艺但是发展受限。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