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凯:

尚凯,加拿大北美设计集团上海分公司景观设计部副经理
创业园区分为两种型式,一种是以创意为主导,第二种是以商业休闲为主导。针对两种不同形态,我们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不同的想法。创意类的有上海的8号桥和北京的798,属于文化性质的建筑设计;而商业为主导的有上海的同乐坊、1933和田子坊,以经营商业活动为主。在大的建筑背景差别下,我们的景观设计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譬如说我们以前做过一个棉纺织厂的景观改造,具体是针对一个存放棉纺织品的仓库。景观设计中存在一个问题——对于每个创意园区的标识,包括各个公司的铭牌,如何在交通流线上进行引导?大部分创意园区,比如红坊,尽管设计上很花哨,但要想很方便地找到一家公司,却并不容易。我想是因为在设计上忽略了交通流线上的设计。其次,对于“什么材料应当被广泛运用”这个问题——像刚刚卜彦钧提到的,国内还是有“变废为宝”的理念,即使用现场的材料,还原工业区原有的面貌,所以我们使用的材料色彩搭配会很浓郁,对比度很强,目的可能是为了突出创意园区的活泼性。是否材料的运用只局限于色彩和质感的对比?能否运用新质感材料?如何把文化传承和设计、新旧交替表达出来?请大家就新旧材料的使用以及文化传承怎样体现和表达,深入地进行探讨。
刘觐宝:

刘觐宝,上海晶体建筑景观设计事务所合伙人
首先感谢畅言网和奥雅组织本次活动,有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畅所欲言。
我们以前做过几个后工业建筑的改造项目,所以对此类项目进行过考察,和大家公认的做的不错的一些项目的运营方和设计方做过交流,比如和设计红坊的刘江泉刘总,我们一起聊过后工业建筑改造复兴的话题。
现在大的背景是城市化和产业转型,城市化使得原来在郊区的厂房被围入了市中心,土地价值越来越大;产业转型使得这类厂房多被废弃,面临转变为新的功能的需要。所以产业园区也是方兴未艾。
刚才尚工提到了材料的问题,不妨将其当做讨论的切入点,从这里我想谈的有两点:
其一,设计师在着手这类项目的设计的时候,都会考虑到原有的旧建筑材料的再利用,比如废弃的砖块、混凝土、还有一些工业化的机械可以作为场地记忆加以运用,但是往往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度设计。我们用这些旧的元素的时候,加入了太多的现代的处理手法,结果使得改造后的场所丧失了原先的场所精神,反倒是和类似的园区有些雷同。拿红坊做例子,他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商业运作,但是我个人觉得他的第一期做的最好,当初刘总他们开始着手做这个项目的初期资金比较紧张,所以设计的时候对原有的建筑保留的也最多,改造的力度比较小,这恰恰使得有记忆的东西得到了保留,也最有原来的味道。后面再改造的时候增加的新的元素比较多,尤其是草坪下覆土玻璃幕墙,虽然采取了一种“藏”于地下的处理,但是我觉得还是喧宾夺主,“旧”的主题已经被淡化,“新”占据了主导。
其二,我想聊一下软设计的问题。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的努力,管理运作至关重要。我们在为业主做设计的同时,还负责策划咨询的工作,包括网站建设,标识设计,也会协助甲方写一些软文进行推广,这样的费用比广告要省但是效果很好。另外配合甲方策划一些展览,发布会等活动,营造园区“软设计”的氛围也非常的重要。
其三,因为我是做建筑的,我也想谈一下在布置建筑功能的时候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和甲方一起控制业态,这一项很重要。大家都知道,一个大型商业mall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可以请到哪些主力店,同时对小的业态要严格筛分,创意园区也是。我们公司所在的园区就是一个创意园区,但是由于开始的时候招商比较困难,基本上物业没有办法筛选,先招进来再说,所以在园区入口的位置放了一家餐馆,大家都知道餐馆比较杂乱,另外物流进出口会积累油污,比较脏,这对整个园区的氛围影响很大,后来物业就和这个餐饮谈,在这个位置放了一家动漫公司,这样园区的氛围就好了很多。
因为我是做建筑设计的,更多的是从建筑角度理解问题,至于景观设计请在座的各位发表看法。
陈黎珍:

陈黎珍,上海中星志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景观所所长
这段时间一直很忙,早上刚看到今天讨论的题目,很遗憾,后工业建筑景观设计这方面我还没有参与过,很难贡献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也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这里,但毕竟大家都是做建筑设计,我还是从两方面思考了这个问题。一方面是立项本身,刚才卜彦钧提到的德国赫赫有名的杜伊斯堡钢铁厂改造的公园,它的立项背景是这样的——德国的工业时代非常辉煌,是这个国家引以为傲的时代,当这个时代渐渐远去,工厂随之破败。正如上海世博园区原来的工厂,包括中山西路、中山南一路、南二路那里,记得我小时候经过那里,当时还相当繁华。但后来偶然一次经过,看到非常破败的景象,工厂经营不善,工人纷纷下岗,给人被时代抛弃的感觉。德国杜伊斯堡公园同样如此,曾经辉煌到如今的破败,场地甚至成为当地治安严重不佳路段,当地政府继而考虑治理措施,城市不可能无限制地向外扩张,那么如何让后工业建筑场地得到新生?最终德国当地政府决定将旧钢铁厂改造成公园,项目设计师拉兹做了这个划时代的项目设计,从此后工业建筑景观改造正式进入大家的视野。设计师没有像大家想象一样将工厂推倒重建,而是进行了再利用和保护,不仅保护了场地的工业遗产,记录了德国辉煌的工业时代,也保留了场地的一些记忆。上海世博会也做了类似的尝试,记得我去看时,有种强烈感受——我生长在黄浦江畔,其实世博园区原址有个工厂就是我一个叔叔的单位,对那里我相当熟悉。世博会时,我竟然看到原址还有当年的吊车以及其他设施,让人有掉眼泪的感觉,可能对场地不熟悉的人的感受不会如此强烈。我想保留场地的记忆,相信对于生长于此的人们可能更有意义。
正如我个人的经历,当你了解一个场地的历史、曾经的辉煌,看到如今的变化肯定会感到由衷的高兴。现在政府和其他方面尽管也做了许多工作,但很多还是流于形式,只是抱着保护场地记忆、再利用、更新再生的想法,而不会像我们这种有切身经历的人一样,真正觉得有意义和有必要,不是流于形式,而是带着感情去设计。回到刚才的立项话题,杜伊斯堡公园是公益项目,由政府出资,成功的改造带来了后续的社会回报,不仅使得公园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也使得当地治安状况焕然一新,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的重新繁荣、兴旺和发展,这是它的社会价值的体现。但是,我想政府不可能对所有旧工厂做公益性的改造,尤其对于污染性大、不易改造的化工厂。刚才卜彦钧提到的环保问题,我的看法有些重合,我相信我们在保护和再利用方面并不是要拒绝商业,比如798和红坊,当商业和环境达到一个契合点,项目就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因为不可能所有旧工厂都由政府出资改造,有必要引进一些开发商,由规划部门对其的开发进行限制,在存在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出让用于改造的土地,这样的开发才更有意义,真正能使一片土地获得新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看到这里发挥了商业价值,又没有完全抹杀场地记忆。因为上海走在全国的前列,几十年后,中国大地各地都会有许多类似项目需要改造。从立项角度而言,我认为公益项目和商业运作项目处于并存状态,而后者可能会使改造项目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立项以后,面临的问题是营造,今天的话题当然是营造景观,我的总结有三点:首先,要尊重遗产和历史,让熟悉一个场地的人有故事同其子孙讲;第二,新的设计必须进行再生,要激发地块新的活力,这样才是较为成功的后工业项目设计。

孙立国,奥雅设计集团景观设计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