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纵论建筑美丑  > 正文
体验建筑美
发布时间: 2010-12-24   来源:博客网投稿 

这次去东北路过北京,到故宫看了看。

尽管天下着小雨,游人仍不见少。稍走了一程,一点感觉也没有,什么宏大、沧桑、美,都消没在拥挤的人群中,消没在摄像机一样只顾摄掠的双眼中。有时照相机会变成一种形式和累赘,让人只想拍下好的照片,仿佛一切都能装进去似的。我给同学发短信:建筑都已经死了,所有人都在参观他的灵柩。

走累了,捡着清闲的地方坐了会儿。背靠在大殿紧闭的门上,不经意间一回头,看到红红的门板中央镶着一组金黄色的龙雕,门牚上包着雕有腾龙的黑色护铁。金黄色想必是翻新出来的,但龙的纹理体态风姿是固定了的。在这表面的一层现代涂剂下面,是一个比自己大几百岁的存在。想到这,敬畏之情油然而生。然而,我感觉不到它的美在什么地方。

图片来源:博客网

起身站在保和殿东北角上,看到乾清门内院无数宫殿的屋顶层层交叠、错落有致,独特的三角状隆起交织在一起,给人无限的遐想,蛊惑着人马上投入她的怀抱。这使我想起第一次站在上海外滩,看着对岸栉次鳞比的高楼大厦,真想飞奔过去,一个猛子扎进楼丛之中。

很快进了乾清门,面前是一条高出平地的石砌大路,直通向乾清宫正门;两侧可以顺石阶走到地平面广场,通向乾清宫侧门。游客们大多走中央大路,于是我选择了侧路。走下石阶,前后暂时没了人,左边的中央大路高出我半米,抬头可以看到路边高耸的石砌雕栏和来回的游人,我突然感到和建筑非常贴近。仰视乾清宫,我感到他仿佛和大地连为一体,无比敦实、高大,自己不过是踩在他身上的一个会动的小不点儿;无比广阔厚重的大地上挺立出宽大高耸的宫殿,这样的想象带来一股扑面而来的恢宏之气,让人仿佛触摸到了建筑的气息,看到了他沉默的背后,这种霎时涌起的感觉让我异常兴奋也异常满足。后来同学聚会爬山,我同样想象着大山与无限广阔的大地相连;同样想象着自己一个小小的生物,被地球吸引着,和大山联系着,在他的身上走啊走,或是克服重力向上攀登,或是顺应重力向下出溜;想象着那样一个广阔厚重的家伙以无形的手拉着你,真的就感到大山大地也有了生命,有着与那一刻相通的感觉。离开故宫前,又专门来这里走了两遭,我发现,站在中央大路上,对宫殿多是平望而非仰视,自然会少几分恭敬;突然意识到,那是昔日皇帝走的路,怪不得会使人与建筑有几分隔阂——现代人老把自己摆在顶天立地的皇帝老儿的位子上,自然很难与建筑贴近,很难体会到他们宏大的气势;不与大地相通,只是步履匆忙地飞过去,自然也很难察觉到他们生命的气息。

我想,恢宏应该是故宫的风格。再过了坤宁宫,进了御花园和东西各宫群,开阔之感就没有了,接踵而来的是拥挤感。小巧的宫亭,玲珑的空间,我想这不是故宫的性格。但是,其中也会不时闪现几处惊喜。钻进储秀宫前的庭院,我懒懒地靠在长柱上歇息,一抬头正看到西南方向闪出阁子的一角;我迅即挺身而起,转换角度,就看到重檐勾角之间,现出一个秀气的阁子,于是思绪一下子飞出了庭院。眼前的庭殿距离你太近了,看得太清楚太真切了,往往容易失掉吸引力,而来自远方的遐想,才会唤起人的憧憬,激起人的美感。出了储秀宫,是一条长长的通道,石板路,红宫墙,一下子把人带进了历史。这里和东简子的感觉不一样,那里没有这么多转到宫殿的入口,没有这么多点缀在红墙之上的檐牙,也就少了些灵巧的美,而只是充满了严肃的沧桑感。还有路尽头层叠的殿宇屋脊,更是吸引着你走上前去。遐想产生美,尽管你永远无法带着这份憧憬走进那个世界。

图片来源:博客网

后来到了九龙壁,出名归出名,看到它和当初看到门板上的龙雕感觉一样。我总觉得,这些都是工匠们的应景之作,固然有种精致的美,但也缺少一种灵气。美是应当有灵气的,或者来自自然,或者来自心灵。而这既不是出自自然,也不是源自心灵——当时的我就是这样想的。包括宫廷内的精美装饰,确是任何细小的地方都不放过,任何细小的手笔皆为经典,那背后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是工匠的绞尽脑汁,但就是缺少一些自然的灵光和发自内心的艺术冲动,况且,古人生活在这样一个艺术的世界里,未必自知,未必自觉,未必溶于其中。

由于有了内宫的对照,往回走出了乾清门,额前豁然开朗,宫殿的恢宏之势扑面而来,真有点儿挡也挡不住地感觉。此时人也不少,照旧鱼贯地走过宽厚的石路、穿过高大的红墙,可我一下子就感到他们都渺小了,也不再影响我寻找感觉了,反而似乎更衬出建筑的魁梧,显出建筑的力量。

徜徉到大喇叭催促游人离去,我重新来到午门,出了故宫。不知道是当初雨帘打得人睁不开眼,还是现在感觉细胞被唤醒了,再次站到午门前,真地一下子找回了那种宏大的感觉——那就是故宫的风格啊。

再往外走出天安门的时候,我突然想,如果去掉他身上的国徽、标语这些政治符号,他也就是和故宫一样普普通通的古建筑。远望天安门,几面红色的大旗迎风招展,我领悟到旗帜对于建筑的作用:增加了动态的元素。过去每逢运动会,学校操场一围就会插上几十面旗子,整个操场都活了起来,热烈了起来。

到了哈尔滨,我对古典建筑的看法才发生了改变,才从心灵的最深处体验到了古建筑的美——不仅仅是宏大的美。

在哈尔滨著名的中央大街,历史上留下了很多从俄罗斯乃至欧洲传来的古老风格的建筑。我是晚上徒步走过这条大街的,四周的古老建筑被包裹在灯光、霓虹灯、标语、广告之中;人群熙熙攘攘,也没有谁去在意他们,只把这里当作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带着古老艺术的建筑在热闹非凡中被冷落了。我一开始也没有从中看出什么,但我把自己所有的感官都调到最大,悉心地感受着。只有我在仰着脖子四处看,面对游人的目光,我多少还有些得意呢,甚至想自称东南大学美术学专业的学生。

真正体验到那种建筑美,还是在消除了对古典建筑浮雕装饰的偏见之后。我边走边想,这些建筑结构并不复杂,造型也很平易,她们的美在哪里呢。古人同现代人有着同样的对美的追求,他们表现美的空间在哪里呢?现代建筑,得益于人类科技的发展和工业水平的提升,浑身披挂着光怪陆离的装饰,摆出一个个尽显力和美的高难度动作。而古人不能在造型装潢的视觉冲击中实现内心的冲动,只能把精力聚集在柱、檐、框、栏这些细微之处。也许,我不该只把这些美饰看作应景的形式,他们身上的确凝结着古人对美的追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熔铸在这雕栏玉砌的雅致中。再回想起故宫,回想起九龙壁,回想起每一个扶栏、每一个窗格、每一个木牚上精细的雕刻,回想起檩上、檐下、梁侧无数精美的图案,我一下子感受到他们身上曾被我误解的灵性,那里正是古典建筑美的一个春意盎然的生存空间。古典建筑没有那么多夸张的颜色和造型,却在每一个细微之处让人观察,让人琢磨,让人品味。古人没有现在的技术,却在这细微之处着力,使古典建筑周身浸润着浓郁的文化气息。现代人也没有古人那样的细致和清闲,不可能花三天盖房,花三十天雕琢,所以更多的在营造视觉冲击中满足人们对建筑美的需求。古典建筑像文静细腻的淑女,现代建筑像热情奔放的小伙子。

第一个真正吸引住我的建筑是新华书店的一个驻地,在拐角上。大门往上的两根外柱被雕成了一男一女抗顶重物的形象。向上瞧去,墙体的每一处突起,每一个弯槽,每一次转向,都被纹饰得委婉而优雅;所有的装饰与建筑浑然一体,修饰得恰到好处,多一笔则繁乱,少一笔则单调。所有一切和谐地构成了欧式建筑独特的风格,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美。初见一面就让我感到自己更加愿意走进这样一家书店,心里更是惊叹的发问:古人何以有了这样浑然天成的设计和工艺!

图片来源:博客网

沿街走着,很快我就能分辨出哪些建筑是原有的(或者翻新版),哪些是后来为了填补空白仿造的;因为忙碌的现代人造出的东西早没有古人的细致:所有该在凸凹中展现美的地方,都被一抹砌平,只在大面上模仿出个古典的形状。回去的路上,我又细细观察了北京西站,那个号称融合了民族文化的现代建筑,发现它至少也是不够精细的。

故宫既有精细的古典风格,又有气魄宏大的造型,既细心又奔放,融合了古典和现代的双重审美元素,确实堪称经典。这也说明,古典风格和现代风格对美的塑造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之处。从伊春回哈尔滨之后,我参观了新建的黑龙江科技馆。从馆后的广场上看,科技馆主厅建筑外两扇屏风样的装饰墙,和入口斜跨的顶棚、右侧球形的穹顶,构成高低不同大小各异的几个弧度,使整个建筑姿态优美又收放自如。弧度的运用,西方古建筑多于东方古建筑。这使我想起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弧顶,无论是站在教徒听教的地方,还是站在主教教授的地方,抬起头,你都可以看到各个弧形的高大门廊。交叠的弧度构成了整个教堂上半部分的风景,它自身的高度、跨度和相互之间的巧妙组合,给人高大、祥和的感觉。在这种共通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又会发现,现代建筑的弧度既不统一也不对陈,自由挥洒、充满张力,而古典建筑恰恰相反,规矩而对称,这正是古典与现代的不同性格。

走近科技馆的屏风墙,你会发现,建筑浑身都有现代工业的影子。那些在现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透着冷气的俊俏的网格状装饰,其实就是许许多多铁壳被粗壮的螺丝拧到一起。在简单的重复中,他们排出不同的造型,放在合适的位置,就产生了不简单的效果。古典建筑对重复也有着同样的兴趣。记得走出午门时候,我一个劲儿地举着相机拍照,因为殿檐之下,屋檩梁柱之间,无数金色勾边、蓝底彩绘的木撑,在目之所及的长度上,一列一列排开,蔚为壮观。又想起杜牧写阿房宫: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这多而壮观的背后,就是重复的美。

本来是去东北看森林的,却首先体验到这么多建筑的美,真是意外的收获。

责任编辑: Ryan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