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投稿 设为首页  
     
    首页 >  活动 > 春来茶馆 > 纵论建筑美丑  > 正文
纵论建筑美丑
——畅言网建筑师沙龙“春来茶馆”第十三期
发布时间: 2010-12-24   来源:畅言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汤青 凯达环球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任建筑师

汤青:首先感谢畅言网给大家提供这个机会,让大家轻松畅言。我前几天看望了一位老建筑师,他也是中国第一批的百大建筑大师之一。当时,那位老先生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人,为什么要走到鸟巢里面?通过这句话,我觉得建筑的美丑会因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而且和人的审美观以及受教育程度相关。有些建筑在刚刚建成的时候可能很美,有些可能很丑,但多年之后可能就会向反方向演变。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刚建成的时候很批评声如潮,但他们不怕别人指责,多年以后大家都觉得它很美。美和丑自然也是有永恒的一面,比如古埃及以及欧洲的一些建筑。但美和丑要看它的变化性,如何思考这种变化性值得深思。另外,就是如何挖掘它永恒的方面。我觉得评选丑陋建筑的活动特别好,既然是畅言网,就是要让大家畅言,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来对待这件事,它的最大意义是号召和引导大家来关注建筑的美丑问题。中国的建筑确实比发达国家落后了很多年,而我们对建筑美丑的认识也落后了发达国家很多年。所以这个活动的宗旨应该是让大家来关注建筑的美丑和建筑的文化,而不是让大家去指责哪个具体建筑是美的或者丑的,更不是要打击谁。

朱丽 北京洲际建筑装饰设计与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

朱丽:听了这么多前辈的精彩言论,确实让我受益匪浅。我很喜欢拍摄建筑照片,北京的很多知名建筑我曾经都拍摄过。我的专业是室内设计,从这个角度讲,某些酒店的外形和它的室内设计是无法结合到一起的,这种落差会让人在心理上有很大变化。

范黎 北京三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范黎:美是很难定义的。接触到这个话题以后,我一直在回忆曾经的审美体验,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法国读书的时候,当时坐着海船经过希腊和意大利,觉得那里的景色非常美,令我很是感动。美和漂亮不是一个概念,美是一种深层次的东西,能够打动人,就像刚才汤总说的那样,是永恒的东西。有些老建筑确实能够打动人,而且有它的世界性。比如北京的老胡同,很多外国人就很喜欢这样的建筑。

我们现在的建筑很多是建筑师很无奈地设计出来的,因为很多附属于建筑的东西根本不是建筑空间本身所需要的东西,所以这样的建筑也很难达到永恒的境界。妹岛和世设计的建筑能够给人一种“厅”的感觉,这就达到了一种境界,让人感觉很纯粹。另外,努韦尔设计的建筑虽然有些不是那么单一、空间变化特别多,但是他能够出于建筑本身来做一些东西,所以也能够达到建筑本身的效果。虽然每个人的空间体验不太一样,但还是有那么一种空间意境是永恒的。

胡罡 北京未名空间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

胡罡:我觉得现在应该让一些特别专业性的问题变成市民的问题,应该把那些浮在上面的东西拉回到市民生活中来。现在很多非专业人员不敢对建筑进行评价,这件事很可怕。可怕的原因是所有建筑师都认为自己是神坛上的一个斗士,而不愿意走下神坛,走到市民社会中去。在中国,衣食住行这几个行业,只有住的这个行业没有走到市民中来,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已经进入到市民中了。举个例子,我在西班牙旅游的时候和一个导游聊天,他当时就可以和我历数我们眼前的建筑是哪位建筑师设计的,而且他可以和我讲很多建筑师的故事。在他们国家,建筑师可以作为一个名人出现,人们对这种名人的关注度和服装设计师、厨师等是相符的。近几年来,中国的情况已经改变也有所改变,这来自于几个电视剧,电视剧中的主角是建筑师。我觉得这种现象是很好的,可能是刻意安排的。所以我觉得媒体在这方面特别重要,就是要让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工作社会化。

我不相信国外的建筑师在工作方面和国内建筑师有很大区别,我以前和日本的一个建筑师共同参加项目投标时,那个日本建筑师觉得中国建筑师的现状比日本好很多。现在的亚洲建筑师、中国建筑师都是走在世界一线的设计舞台上的。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在于如何让建筑的建筑性削弱,让市民性增加,或者说让人们对建筑的评论更多一些,让所有的人都参与到对建筑的评论中来,让大家对那些大型建筑的评论进入到每个人心中。

另外,我们的国民在美的产生方式方面和西方不同,我们对美的感受是先通过学习,然后再开始创造,而我们中国经历过美学训练的人恐怕不足总人口的十分之,而他们对美的评论肯定不同于我们这些接受过美学教育的人,他们对美和丑的评论是被我们评论一轮之后再接受的,这些人可能觉得专家说这个东西是美的,那么他们也追随专家的看法,根本没有自己在审美方面的原始起点。比如,埃菲尔铁塔在建成之初,法国人觉得很丑,但那个时候我是没有见过的,而当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我也用了一个非常业余的评论方法,我觉得它特别像我们小时候削铅笔用的刀子,所以当时我醒悟了一下,觉得我自己都会用这种形象的方式来互文我不熟悉的东西,那么其他人也同样会这么做,所以就出现了诸如“大裤衩”、“鸟蛋”之类的名词,而这就是民间智慧对暴力传承的对抗。

责任编辑: Ryan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
昵称: 
RCC关系网

都市实践

CCDI

中国房地产人才教育网

五合国际

筑博设计

九源国际

易兰

维思平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免责声明 | 广告服务 | 给我留言 | 在线投稿
建筑畅言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34636号 京ICP证09074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37号
E-mail: editor@archcy.com 电话:86 10 56064666 传真:86 10 63107850
畅言网微信